本文目录一览:
东芝事件的苏联获利
奥西波夫背景深厚,他是日本公司驻苏联代表眼中的“K帮”核心成员(“K帮”实为苏联国家安全委员会克格勃的别称)。在莫斯科贸易圈,无人不知他的名字。奥西波夫有权批准所有贸易协议,他的话拥有至高无上的权威,任何公司若违逆他的意愿,其在莫斯科乃至整个苏联的业务都将遭受致命打击。
一场酒会尚未结束,加急电传已飞速传至东京东芝公司总部:紧急搜寻制造螺旋桨推进器的数控机床。不久之后,东芝公司产品部高层带着最新技术的“五轴联动数控机床”的所有数据、结构蓝图飞往莫斯科。
日本驻莫斯科的业务代表们常挂嘴边的话是:“尽力杀价,再杀价,能还两成已是奇迹,五成成交方为常态。”在与苏联就这种数控机床的谈判中,东芝总部担忧风险过高,曾发电报指示莫斯科的商业代表,若苏方杀价过狠,不必勉强成交。东芝的报价是每部母机10亿日元(按当时汇率约为500万美元),令人意外的是,苏联方面欲购四台母机并超量购买配件,而他们的杀价幅度仅两成。东芝代表虽内心欣喜,但表面仍持谨慎态度。为了增强谈判筹码,东芝职员曾霸气表态:“除我们东芝外,其他资本主义国家不敢有此胆识。”据说,这次在对待苏联的贸易谈判中吊苏联人的胃口是东芝破天荒的头一回。最终,以八七折成交,连东芝自己都难以置信,四台数控机床竟能卖至35亿日元。然而,真正在这场交易中获益匪浅的却是苏联——他们获得的产品价值远非金钱所能衡量,因为这些技术特别是海军舰艇的应用彻底改变了北约和美国的原有优势。
从败走光刻机到集体造假,日本半导体到底在干什么?
去年6月1日,日本半导体巨头东芝为弥补其在核电业务及经营亏损的巨大缺口,将其旗下半导体公司(TMC)出售给了由贝恩资本牵头的日美韩财团组建的收购公司Pangea。此事件被日本媒体称为“日本半导体最后要塞的失守”。
回溯日本半导体产业的起源,它实际上始于美国的技术转移。早在1947年,美国AT&T贝尔研究所便成功研发了点接触晶体管。随后的1951年,贝尔研究所进一步发明了结接触晶体管,并成功实现了商业试用。1953年,索尼创始人盛田绍夫从西方电器公司引进了晶体管专利技术。仅过了两年,索尼就研制出了全球第一台晶体管收音机。到了1959年,日本的晶体管销量已跃居世界第一。
在1968年,日本政府在产业育成政策的推动下,日立、富士通、NEC等开始投入高性能计算机的研发。从40年代的晶体管诞生到60年代后半期,日本主要接受美国的技术转移,专注于量产民用商品并出口到美国,而美国则将电子产业的重心转向军用领域。
60年代后半期,日本的半导体技术专家开始在半导体国际会议上崭露头角。技术积累已久的日本公司开始尝试独立开发。然而,到了70年代初,IBM宣布将在大型计算机中使用半导体存储器取代磁芯,这使得DRAM芯片市场潜力巨大。但此时,美国开始限制对日本的IC集成电路供应,并强迫日本实现IC输入的完全自由化。这不仅使日本旧有的半导体量产面临危机,而且IBM新时代高性能计算机的开发也让日本政府深感忧虑,使日本面临前所未有的挑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