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文目录一览:
- 1、张忠谋作为非常知名的企业家,他的一生经历了怎样的故事?
- 2、台积电简介,台湾积体电路有限公司
- 3、台积电最大股东是谁?
- 4、台积电斥资1600亿在美扩建工厂,背后的涵义有哪些?
- 5、台积电属于台湾还是属于私人
- 6、台积电为什么受美国控制(台积电核心技术是美国的吗)
- 7、台积电的大股东是美国
- 8、光刻机霸主阿斯麦封神之路
- 9、台积电赴美开工 台湾人才或被进一步掏空
张忠谋作为非常知名的企业家,他的一生经历了怎样的故事?
他的一生都是在不断的探索的过程当中,而且也是在不断的学习,让自己的生活更加的丰富
在他的一生中不怕‘疲倦’,努力上进。‘失败’从不被接受;‘挫折’可被理解,但受挫折者必须振作重来,如再有挫折,再重来,直到成功为止,大家一起赌,一起输,一起赢,一起往前拼。
张忠谋的一生为了国家大业和经济发展一直在努力着,所以说张忠谋是一个非常知名的企业家。
张忠谋此前曾经辞去过一次职位,因为他想要把精力放在自己喜爱的古典音乐上,但是后来又回归了,也是很曲折的。
张忠谋在台湾人被人尊为“半导体教父”,他的一生可谓精彩至极。谁又能想到56岁开始创业的他能够把台积电经营成全世界最大的独立的半导体制造公司,而在2017年的时候,台积电实现营收2087亿人民币,净利润接近800亿人民币,而但是的华为的净利润只有475亿可谓差距巨大。
意气风发的少年
张忠谋于1931年生于中国宁波,当时由于战乱的影响年少的他跟着家里人颠沛流离居无定所。后来去了中国台湾通过他自己的努力考上了美国的哈佛大学,年轻张忠谋可以是华人的精英中的精英人士。学机械的张忠谋后来硕士上的是MIT麻省理工学院,你看人家是多么厉害呀。
说起来张忠谋进入半导体行业纯属偶然,由于在申请麻省理工学院的博士时没有通过,意气用事的张忠谋就给大公司投简历。虽然学业上张忠谋受到了挫折,但是在招工作还是很有自己的个性的。当时他获得比较好的职位是福特公司和一家不出名的半导体公司,但是由于这个“希凡尼亚”半导体公司给的待遇要比赫赫有名的福特公司多一美金。但是张忠谋以为福特看不起人,为此还去福特理论那时的福特当然不会在乎没有什么影响力的年轻人。于是1955年5月,年轻气盛的张忠谋进入了“希凡尼亚”半导体公司,这样他也就开始进入了半导体行业。
56岁的创业者
张忠谋曾经感叹:“人生的转折点,有时竟是这么的不可预期!短短的一个电话,加上一时冲动的青年感情,就让我和半导体结了一生的缘!”
在工作没有多久的张忠谋就跳槽到德州仪器,在德州仪器工作多年的他在41岁那年,登上了德州仪器公司副总栽,成为了德州仪器实权人物。在带领德仪半导体业务的很多年里张忠谋创造了很多举世瞩目的成绩。后来在1983 年,51岁的张忠谋离开了他工作多年的德州仪器。
在56岁的年龄现在看来都是差不多要退休的年龄,但是张忠谋却在这样的年龄又开始了新的创业,就这样台积电诞生诞生了。在一开始台积电的发展也是面临不少困难,后来在英特尔转型的过程中台积电抓住了机会获得了认证,这样台积电开始了高速发展。经过多年的经营现在的台积电已经成为了全球最大半导体制造公司。
台积电简介,台湾积体电路有限公司
台积电全名是台湾积体电路制造股份有限公司 ,美股代码是TSM,创立于 1987 年,是全世界第一家专业积体电路制造服务公司,总部与主要工厂坐落于中国台湾省新竹市科学园区。 2017 年 3 月 20 日,台积电总市值超 Intel ,变成全世界第一半导体企业。 以上就是 台积电简介 相关内容。
台积电的创办来历
台积电的创办人张忠谋觉得将来的芯片产业需要完成职责分工。其中,圆晶制造不但具备广活的行业前景,并且更合适从零干预。因而,张忠谋下决心,台积电将致力于晶圆代工制造,未来需要变成全球一流的代工企业。台积电的芯片制造技术的确十分优异,但并不是全部技术都被它个人把握。它使用了许多美国技术来制造芯片。但是美国的新限令明文规定,严禁全部使用美国技术的公司向华为公司供应产品。因为台积电在制造芯片时使用了美国技术,因此选择遵从美国的规定。台积电的完成离不了张忠谋,可是撒下台积电的种子并关爱其发展下去的一些用户也有目共睹,尤其是初期的公司股东组成。在《台湾经济再奋发之路 》一书里,就有关于台积电创立的故事的详细介绍。台积电的创立可以从 1974 年讲起,那时正发生第一次石油危机,摆脱了那时候充沛的中国台湾出入口买卖。那时候的行政医生蒋经国进行了两件关键的事,一是促进十大建设,二是在 1974 年初找行政院理事长费骅来一同协商下中国台湾是不是可以发展新兴科技项目。
台积电是哪个国家的
台积电是中国台湾的公司,它是世界最大,最先进的芯片制造厂。苹果,华为和小米等手机制造商都取决于台积电的芯片制造。在台积电创立以前,芯片是由同一家公司从制定到成品封装的(这类芯片制造方式称之为 IDM ,集成设备制造)。芯片公司需要在全部产品链里都有着技术,优秀人才和制造设备。这造成每一个公司都没法致力于芯片产业链中的特殊阶段,进而致使大量资源消耗。 本文主要写的是 台积电简介 有关知识点,内容仅作参考。
台积电最大股东是谁?
台湾行政院
台积电共有280亿股股份,其中260亿股已经上市。据公开资料显示,台积电的个人股东持股比例不足8%,所以大部分都是由机构来持股。
截至2019年底,台积电的最大股东是花旗托管台积电存托专户,持股20.5%;第二大股东是台湾行政院发展基金,持股6.4%。但是,从严格意义上讲,台积电最大股东并不是花旗银行,因为这种存托凭证ADR属于可转让证书,是可以公开交易的股票和债券。
所以,台积电的最大股东应该是台湾行政院,持股6.4%;金融机构持股近3%,个人股东持股不足8%,外国机构及外国人持股78%,这部分持股非常分散,其中大部分是美国的投资机构、基金,以及其他国家的基金,当然,美国资本还是占了很大比例。
台积电创始人张忠谋的简介
1949年张忠谋成功考入美国哈佛大学,在当时千人新生当中,他是唯一的中国人,此时,张忠谋只有18岁。
第二年,张忠谋又进入另一所全球顶尖高校——麻省理工学院,最终获得硕士学位。毕业后,张忠谋选择了半导体行业。1958年,他进入了当时全球最牛的半导体巨头公司——德州仪器,这也为日后创办台积电打下了基础。
在进入德州仪器之后,张忠谋的所学得到了最大程度地发挥。1965年,张忠谋的职位被提升至部门经理。最终,张忠谋成为了当时德州仪器的副总裁,也就是实际上的第三把手,当时德州仪器有近3万人由张忠谋管理。
到了1985年,张忠谋做出了人生中最重要的决定,辞职离开了美国。随后,张忠谋成为台湾工研院的院长,在张忠谋的努力下,第二年便在台湾创办了全球第一家芯片代工厂(台积电)、当时世界上没有这个行业,是张忠谋一个人开创了一个行业。
由于台积电是整个行业的第一家企业,占尽先机,再加上张忠谋丰富的人脉和资源,短短几年时间的发展,台积电就成为了全球最大的芯片代工厂。台积电拥有50%以上的市占率,成为行业响当当的第一名,排名第二的三星,市占率不足20%。
以上内容参考 百度百科-台湾积体电路制造股份有限公司
张忠谋
在台积电背后,美国资本控制了大部分股份。所以台积电虽然地处台湾、创始人也是台湾人,但台积电的最大股东依旧还是美国资本。当然,美国资本仅享有股息,实际控制人还是张忠谋。
台积电共有280亿股股份,其中260亿股已经上市。据公开资料显示,截至2019年底,美国花旗银行托管的台积电存托凭据专户持股20.78%;第二大股东是台湾行政院发展基金,持股6.4%。
台积电背后
台积电是张忠谋于1987年创办的,而张忠谋此前的履历也是非常华丽,1949年考入了全球顶尖学府哈佛大学进行深造,可以说在当时张忠谋是唯一的一位中国学生。
次年张忠谋又被转入了麻省理工学院正式进入了半导体的行业。而且张忠谋毕业之后成为了德州仪器的电路部总经理,而德州仪器可以说是全球第一家半导体公司。
张忠谋在从美国离开之后,便成立创办了台积电,得益于张忠谋的经验和对半导体行业的敏锐性,张忠谋很快将台积电带入了正轨,而台积电此时已经成长为全球最大的晶圆制造厂。
以上内容参考:百度百科——台湾积体电路制造股份有限公司
台积电斥资1600亿在美扩建工厂,背后的涵义有哪些?
公司将为美国创造多个工作岗位,在这一次美国建工厂的情况下。那么毋庸置疑,最大的赢家是美国。美国占据着全球一半的半导体市场份额。其实美国的人工土地等方面成本都是很高的,很多美国的制造厂商都不愿意在本土建厂。但是台积电迫于美国的压力还是妥协了。美国向台积电企业施压,达到了一箭双雕的目的。首先是为美国的工人提供就业岗位。其次是有利于本土行业的发展。
就是因为他想要让台积电发展的更快,也能够遍布全世界,毕竟美国和其他国家都是有交流的。
台积电斥资1600亿在美扩建工厂,背后的涵义有:
1、公司将为美国创造多个工作岗位,在这一次美国建工厂的情况下。那么毋庸置疑,最大的赢家是美国。美国占据着全球一半的半导体市场份额。其实美国的人工土地等方面成本都是很高的,很多美国的制造厂商都不愿意在本土建厂。但是台积电迫于美国的压力还是妥协了。美国向台积电企业施压,达到了一箭双雕的目的。首先是为美国的工人提供就业岗位。其次是有利于本土行业的发展。
2、说起来美国这样的做法,其实是试图通过使制造业流到美国的同时架空中国的产业链。其实更深一层的意思是美国希望通过台积电对华为进行围剿。华为已经被美国列入黑名单当中,但是华为的技术领域5G已经达到了世界先进的水平,因此美国不愿意看到华为发展的如此迅猛。
处处疯狂的针对华为。目前华为的许多芯片都需要交给台积电企业来生产。如果在这个情况下对华为断供,那么将会对华为这个企业产生影响,如果台积电 受到美国的压迫,华为可能在供货这一方面会受到断货或者是断供。
3、最好的方法是制造属于自己的半导体芯片,这样子就不用怕别人的威胁。即便是台积电企业的断供华为,也能够应对美国的封锁。从2019年的中国芯片进口金额来看。中国芯片的进口比铁矿石的进口还要耗钱,倡导体必将成为我国需要攻坚的技术之一,只有追赶上台积电,才能不怕美国的威胁。加大科技研发和优秀人才的培养力度,能够在多方面的形势下看穿美国的真正目的。不被他们遏制住,这样子才能够在芯片的发展领域上越走越远。
台积电属于台湾还是属于私人
上市公司均不属于私人,是公共公司,属于全体股东。
TSMC的第一大股东是行政院国家发展基金
名义上的第一大股东是花旗银行,但花旗银行只是TSMC在纳斯达克市场挂牌的ADR(存托凭证)的代管人,换言之美国市场上的投资人吃有的ADR都是花旗银行代管的,并不属于花旗银行,而是属于全体美国市场上购买的股东。而这些股东又来自世界各地,有个人,也有机构。所以TSMC最大的股东不是花旗银行。
类似的,深港通、沪港通股票经常能看到第一大股东是香港中央结算交易所,这个意思是,全体香港市场的投资共用这么一个账户在A股市场持有某股票流通股,不能解释为该公司被香港控股。
台积电是私企。台积电,全称是台湾积体电路制造股份有限公司,成立于1987年,是全球第一家专业积体电路制造服务企业,总部与主要工厂位于中国台湾省新竹市科学园区。2017年3月20日,台积电市值超Intel,成为全球第一半导体企业。
台积电(TSMC)作为全球最大的晶圆代工厂,其庞大的半导体生产设施,对能源也有着巨大的需求。今年因中国台湾地区的旱情而造成缺水,以及停电等问题,就给台积电生产上带来了诸多的麻烦。此前台积电已经在中国台湾的台南建造废水处理中心,提高工业废水的处理能力,减少对外部水源的依赖。到2024年将能够每天提供67000吨水用于生产,满足至少一半的用水需求。
创立之初的股东:
台积电的成功离不开张忠谋,但是播下台积电的种子并呵护其成长起来的一些人也功不可没,尤其是早期的股东构成。在《台湾经济再奋发之路》一书中,就有关于台积电成立的故事的介绍,笔者在此简单赘述。
台积电的成立可以从1974年讲起,那时正发生第一次石油危机,打破了当时旺盛的中国台湾出口生意。当时的行政院长蒋经国做了两件重要的事,一是推动十大建设,二是在1974年初找行政院秘书长费骅来共同商讨下中国台湾是否可以发展新兴科技项目。
台积电为什么受美国控制(台积电核心技术是美国的吗)
台积电跟三星公司,最终都选择了上交供应链数据。很多人觉得,这都是美国霸权的结果。当然,这是不能否认的,但相比之下,中国的华为却可以选择对美国强硬。在美国的霸权面前,从来没有低头,相反却越挫越勇,原因到底在哪里?详细分析之后我们才发现,除了霸权主义在起作用外,更重要的是美国的资本控制!两家大企业背后的真正大佬台积电是一家台资企业,这没错。但是,更确切地说,他是一家合资企业。根据台积电2020年财报,企业前十大股东中,外资股东就占了8个,侨外投资占到了75.8%。股东排名第一的,是花旗托管,持股比例为20.52%。在市场竞争当中,最大的力量无疑是资本。因为企业毕竟是企业,所有的行为都跟着市场走。但是一旦你的企业被资本控制,市场的因素就不是最主要的了。美国在全世界投资,什么行业赚钱就投资什么行业,目的一是为了攫取利润,另外一点就是加强对世界经济的控制。三星公司同样如此,作为一家令韩国人感到骄傲的企业,实际上三星电子有44%的股份是由美国投资机构掌控的,包括华尔街花旗、摩根大通等金融巨头。资本是指挥棒,同样也是指挥官。美国商务部虽然在公开叫嚣,如果不交出供应链信息,就要以威胁国家安全为由,对这些企业采取措施。但实际上美国心里最有底气的,就是手里的资本力量。资本不仅控制着境外的企业,控制着世界经济的命脉,同样也控制着美国的政坛,美国整个国家的走向!市场竞争也是芯片之争了解了以上的事实,我们也就非常清楚,为什么美国能够让这些企业乖乖听话了。一方面,是美国不断挥舞的制裁大棒。另一方面,就是美国的资本控制。我们也知道,华为为什么能够如此强硬,就是因为华为是我们中国的企业,没有美国资本的染指。美国如今也陷入了芯片荒,他首先要满足自己国内的需求,通过种种方式,解决自己在芯片等生产领域“空心化”的问题,改变自己的经济结构。另一方面,要对竞争对手进行极限施压,精准“狙击”。可以说,现在的世界,谁掌握了芯片,谁就掌握了主动权,就占得了先机。
台积电的大股东是美国
目前,TSMC的市值在所有芯片公司中排名第二,达到4655.8亿美元(约合人民币3.15万亿元),仅次于英伟达,远高于英特尔和AMD。
TSMC的市值之所以这么高,一方面是因为TSMC的营收、利润、毛利率都很高,可以支撑这么高的市值。
2021年,TSMC营收1.59万亿新台币(约合3658.82亿元人民币),税前净利润6631亿新台币(约合1479.93亿元人民币),毛利率超过50%。
另一方面,TSMC赢得了全球50%的OEM市场,技术世界第一,前途不可限量。
然而,尽管TSMC很棒,TSMC并不真正属于台湾省。TSMC主要是帮美国赚钱。为什么这么说?
第一,在TSMC的股东中,80%是海外股东,只有20%是台湾同胞。换句话说,TSMC80%的利润被外国人拿走了。
在这80%的份额中,美国占了大多数。例如,TSMC的第一大股东是TSMC存托凭证专用账户,由花旗持有,持股比例为20.54%。前六大股东中,有三家是美国股东。
其次,TSMC制造的芯片中有64%产自美国。例如,在TSMC的前10大客户中,美国客户占了7个。
而这些美国客户,寻找TSMC代工芯片,然后销往世界各地,也是大赚一笔。
此外,TSMC所需的半导体设备主要从美国进口,EDA软件也从美国进口,这将为美国贡献大量的收入和利润。
所以,严格来说,TSMC是美国的摇钱树。虽然TSMC位于台湾省,但获利最大的不是台湾省同胞,而是美国。
你可以通过股份获得分红,通过TSMC技术制造芯片,然后销往世界各地赚钱。你也可以通过出售TSMCEDA和半导体设备来赚钱。
此外,由于TSMC背后的资本由美国主导,其设备和EDA也依赖于美国,TSMC很难对美国说不。虽然TSMC一直想保持中立,低调赚钱,但很难做到。
相关问答:台积电是哪个国家的
?台积电是中国台湾的公司。台积电成立于1987年,是全球第一家专业积体电路制造服务(晶圆代工foundry)企业,总部与主要工厂位于中国台湾的新竹市科学园区。它是世界上最大,最先进的芯片制造厂,苹果,华为和小米等手机制造商都依赖于台积电的芯片制造。
台积电简称为“TSMC”,这家公司最初和绝大部分小公司一样毫不起眼,但是目前已经发展成了行业巨头,在亚洲科技公司中,台积电排名第四,而排在前三的分别是阿里、腾讯、三星。
台积电的创始人
台积电的创始人是张忠谋,张忠谋在24岁以麻省理工研究生的身份毕业,毕业后的他与半导体开山鼻祖也就是英特尔公司创办人戈登·摩尔同时踏入半导体业,并且与集成电路发明人杰克·基尔比同时进入美国德州仪器公司。在美国德州仪器公司一待就是几十年,而后为追求自己的理想离开。
离开德州仪器公司之前,他对于芯片的市场前景也早有远见。在职期间多次在公司内外不同的场合呼吁企业要加大芯片的生产,只可惜公司始终没有听取他的意见。1987年,张忠谋在台湾新竹科学园区创建了全球第一家专业代工公司——台湾积体电路制造公司(台积电),并迅速发展为台湾半导体业的领头羊。
光刻机霸主阿斯麦封神之路
芯 东西(ID:aichip001)文 | 董温淑
现在,5nm制程芯片作为目前可量产的最先进芯片,将是顶级手机的标配,也是摩尔定律真正的捍卫者。年内将推出的华为Mate 40采用的麒麟1020芯片、苹果iPhone 12搭载的A14仿生芯片不出意外,都会采用5nm制程。
不少证据正在证实这一点,3月份,有爆料称台积电成功流片麒麟1020;4月份,台积电宣布为苹果代工A14芯片;在近期的中美贸易摩擦中,台积电是否能按时向华为出货Mate 40芯片也着实让人捏了一把汗。这一连串事件之中,为两大手机龙头代工芯片的台积电成为关键角色,举足之间关系着华为手机芯片供应的命运。
然而, 台积电能吃下苹果、华为的5nm订单,背后还少不了一家荷兰厂商的存在 :芯片制造要想突破10nm以下节点,必须要用到EUV(极紫外线)光刻技术,而 EUV光刻机只有荷兰公司阿斯麦(ASML)能造 。不论是5nm量产赛道第一名台积电,还是第二名三星,想造出产品,就只能先乖乖向阿斯麦订货。
作为全球5nm产线不可或缺的狠角色,阿斯麦到底是一家什么样的公司?
我们不妨先理解“光刻”这项技术的重要性。如果把芯片比作刻版画。芯片生产的过程就是在硅衬底这张“纸”上,先涂上一层名为光刻胶的“油墨”,再用光线作“笔”,在硅衬底上“拓”出需要的图案,然后用化学物质做“刻刀”,把图案雕刻出来。
其中,以光线为“笔”、拓印图案这一步被称为光刻。在芯片制造几百道工序里,光刻是芯片生产中最重要的步骤之一。图案线条的粗细程度直接影响后续的雕刻步骤。目前市场上主流的光刻技术是DUV(深紫外线)技术,最先进的则是EUV技术。
完成这一步需要用到的设备——光刻机,一台售价从数千万美元高至过亿美元。要知道,美国最先进的第五代战机F-35闪电II式的售价还不到8000万美元。
放眼全球,光刻机市场几乎被3家厂商瓜分:荷兰的阿斯麦(ASML)、日本的尼康(Nikon)和佳能(Canon)。
在这3家中,阿斯麦又是当之无愧的一哥。据中银国际报告, 阿斯麦全球市场市占率高达89% !其余两家的份额分别是8%和3%,加起来仅有11%。 在EUV光刻机市场中,阿斯麦的市占率则是100% 。
要指出的是,阿斯麦并非生来就含着金汤匙。阿斯麦成立于1984年,入局光刻机市场晚于尼康(1917年成立,1980年发售其首款半导体光刻机)和佳能(1937年成立,1970年推出日本首台半导体光刻机)。成立之初,阿斯麦只有31名员工,还曾面临资金链断裂的窘境。
36年间,这家几近破产的小公司是怎样成长为光刻机一哥的?又是如何在十多年里占据第一宝座屹立不倒的?今天,智东西就来复盘这家荷兰光刻机之星的逆袭之路。
更为重要的一点,在美国狙击华为芯片供应的组合拳里,阿斯麦间接或直接地成为一颗关键棋子,美国人凭什么限制阿斯麦的生意,背后又有怎样的渊源?
在郁金香国度荷兰的南部,坐落着一个居民人数20余万的市镇,艾恩德霍芬,阿斯麦(Advanced Semiconductor Material Lithography,直译:先进半导体材料光刻技术)总部就位于此。
阿斯麦是一家采用“无工厂模式”的光刻设备生产商,主要产品就是光刻机,还提供服务于光刻系统的计量和检测设备、管理系统等。
翻开全球芯片厂商的光刻机订货单,其中绝大多数都发给了阿斯麦。以2019年为例,阿斯麦共出货229台光刻机,净销售额为118.2亿欧元,净利润为25.2亿欧元。相比之下,尼康出货46台,佳能出货84台。
▲阿斯麦、尼康、佳能出货量对比
除了出货量占优,阿斯麦(ASML)也代表着全球最顶尖的光刻技术。在阿斯麦2019年卖出的229台光刻机中,有26台是当今最高端的EUV(极紫外线)光刻机。而在EUV光刻市场,阿斯麦是唯一的玩家。
EUV光刻机采用13.5nm波长的光源,是突破10nm芯片制程节点必不可少的工具。也就是说,就算DUV(深紫外线)光刻机能从尼康、佳能那里找到替代,但如果没有阿斯麦的EUV光刻机,芯片巨头台积电、三星、英特尔的5nm产线就无法投产。
时间迈进2020,光刻机市场三分的格局中,阿斯麦已稳居第一10多年。在“光刻机一哥”光环的背后,阿斯麦又有怎样的故事?
智东西从技术路线选择、先进技术攻关、资金支持、研发投入等方面入手,还原出这个故事真实、立体的脉络。
罗马不是一天建成的,阿斯麦的成功也绝非一蹴而就。今日风头无两的光刻机市场一哥背后,是一个卑微的开始和一段曲折的往事。
故事要从20世纪80年代讲起,那时候距离摩尔定律被正式提出(1975年)不到10年,增加芯片晶体管数目还不是让全球半导体学者挤破头的课题。相应地,对光刻机光源波长的要求较低。当时的光刻机采用干式微影技术,简言之,光源发光,光线在涂有光刻胶的硅基底上“画”就完了。
比如,1980年尼康推出的可商用步进式重复式光刻机(Stepper),光源波长为1微米。连芯片厂家英特尔也自己设了个光刻机部门,用买来的零件组装光刻机。
通俗来说,步进式重复光刻机的工作原理是使涂有光刻胶的硅片与掩膜板对准并聚焦,通过一次性投影,在晶圆片上刻画电路。
▲尼康1980年推出的光刻机NSR-1010G
在这种背景下,荷兰电子产品公司飞利浦在实验室鼓捣出了步进式扫描光刻技术的雏型,但拿不准这项技术的商业价值。思前想后,它决定拉人入伙,让合作者继续研发,这样既有人分摊成本,也给了自己观望的机会。
步进式扫描光刻技术的原理是,光线透过掩膜板上的狭缝照射,晶圆与掩膜板相对移动。完成当前扫描后,晶圆由工作台承载,步进至下一步扫描位置,进行重复曝光。整个过程经过重复步进、多次扫描曝光。
▲步进式扫描光刻技术示意图
在飞利浦的设想里,理想的合伙人当然是技术先进、实力雄厚的美国大厂,如IBM、GCA之流。但在美国走了一圈后,飞利浦意识到了现实的骨感:各大厂商纷纷表示拒绝。
但是,并非所有人都不看好飞利浦的光刻项目,就在飞利浦碰壁之际,荷兰小公司ASMI(ASM International,直译为ASM国际)的老板Arthur Del Prado跑来,自荐要接下飞利浦的光刻项目。
▲Arthur Del Prado
ASM International创立于1964年,是一家半导体设备代理商,对制造光刻机并无经验。因此,飞利浦犹豫了1年的时间。最终,1984年,飞利浦选择“屈就”,同意与ASMI公司各自出资210万美元,合资成立阿斯麦,由这才开启了阿斯麦的故事。
阿斯麦首任CEO为Gjalt Smit,任职时间为1984~1988年。据称,由于阿斯麦成立初期知名度较低,Gjalt Smit曾在未经授权的情况下在阿斯麦招聘广告中使用飞利浦的标志。
▲阿斯麦创始初期CEO Gjalt Smit
2013年至今,阿斯麦总裁兼CEO由Peter Wennink担任。Peter Wennink早在1999年就加入了阿斯麦,曾担任过执行副总裁、首席财务官等职。在加入阿斯麦之前,Peter就职于全球四大会计师事务所之一的德勤会计师事务所。
▲现任阿斯麦总裁兼CEO Peter Wennink
其实,在与飞利浦合资成立阿斯麦之前约10年的1975年,ASMI就曾在香港开设办公室。最初,ASMI香港办公室只负责销售,随着时间推移,该办公室发展出了生产能力。1988年,ASMI在香港办公室的基础上成立了新公司ASMPT(ASM PACIFIC Technology,直译为ASM太平洋技术)。到今天,ASMPT已成长为全球最大的半导体组装和封装技术供应商之一。
作为站在阿斯麦、ASMI、ASMPT背后的操盘手,Arthur Del Prado成为一代业界传奇,被誉为“欧洲半导体设备行业之父”。2016年,这位传奇人物以85岁高龄逝世,但与他渊源颇深的三家半导体公司仍在创造新故事。Arthur的长子Chuck Del Prado,于2008年接替Arthur继任为ASMI CEO,并于2019年退休。ASMI现任CEO是Benjamin Loh。ASMPT现任CEO是Robin Ng。
回到阿斯麦的故事,飞利浦同意出资210万美元成立阿斯麦,但拒绝提供更多资金和办公场地。成立之初的阿斯麦只有31名员工,由于没有办公室,这31名员工就窝在飞利浦大厦外的简易木板房里办公。当时, 飞利浦绝不会想到,这个几乎被当作“弃子”的项目和退而求其次选择的小公司,孕育出的是能把尼康拉下马的光刻机新星。
▲垃圾车后面就是阿斯麦成立之初的简易木板屋,其后的大厦是飞利浦大厦
如前所说,20世纪80年代还是光刻机的技术红利期。在干式微影技术的技术路线下,阿斯麦成立的第一年就造出了步进式扫描光刻机PAS 2000。 但是,技术的红利期很快就会过去,之后发生的一切会造就光刻机市场的新格局。
▲阿斯麦于1984年推出的PAS 2000
进入21世纪,为了延续摩尔定律,人们改进了晶体管架构方式,但光刻机光源波长卡在了193nm上。这造成的后果是光刻“画”出的线条不够细致,阻碍晶体管架构的实现。要解决这个问题,最直接的方式就是把光源波长缩短,比如尼康、SVG等厂商试图采用157nm波长的光线。
实践中,实现157nm波长的光刻机并不容易。首先,157nm波长的光线极易被193nm光刻机使用的镜片吸收;其次,光刻胶也要重新研发;另外,相比于193nm波长,157nm波长进步不到25%,回报率较低。但在当时,这似乎是唯一的办法。
到了2002年,时任台积电研发副经理林本坚提出:为什么非要改变波长?在镜头和光刻胶之间加一层光线折射率更好的介质不就行了?那么什么介质能增加光的折射率呢?林本坚说,水就可以。与干式光刻技术相对,林本坚的技术方案被称为浸没式光刻技术。经过水的折射,光线波长可以由193nm变为132nm。
时间再往回推15年(1987年),林本坚就职于IBM,那时他就有了浸没式光刻技术的想法。2002年芯片制程卡在65nm之际,林本坚看到了浸没式光刻技术的机会。为了解决技术难题、消除厂商疑虑,林本坚花费半年时间带领团队发表3篇论文。
当时,业界质疑水作为一种清洁剂,会把镜头上的脏东西洗出来,还有人担忧水中的气泡、光线明暗等因素会影响折射效果。根据林本坚团队的研究,他们提出了一种曝光机,可以保持水的洁净度和温度,使水不起气泡。虽然这种曝光机并未在实际中被采用,但林本坚的研究证明了技术上的难题是可以被解决的。
他还亲自奔赴美国、日本、德国、荷兰等地,向光刻机厂商介绍浸没式光刻的想法。但是,有能力进行研发的大厂普遍不买账。
▲林本坚
个中原因也不难理解,自20世纪60年代起,玩家入局光刻机市场,在干式光刻技术上投入了大量财力、人力、物力,好不容易踏出一条可行的技术路线。如果按照林本坚“加水”的想法,各位前辈就得“一夜回到解放前”,从技术到设备重新 探索 。很少有人舍得这么高的沉没成本。但是,“很少有人”不代表“没有人”。
奔波到荷兰后,林本坚终于听到了一个好消息: 阿斯麦愿做这第一个吃螃蟹的勇士 。2003年10月份,ASML和台积电研发出首台浸没式光刻设备——TWINSCAN XT:1150i。2004年,阿斯麦的浸没式光刻机改进成熟。同年,尼康宣布了157nm的干式光刻机和电子束投射产品样机。
但是,一面是改进成熟的132nm波长新技术,一面是157nm波长的样机,胜负不言而喻。
数据显示,在2000年之前的16年里,ASML占据的市场份额不足10%。2000年后,阿斯麦市场份额不断攀升。 到2007年,阿斯麦市场份额已经超过尼康,达到约60%。
当命运之神把浸没式光刻微影的机遇摆放到阿斯麦、尼康等玩家面前,只有阿斯麦勇敢地伸出手,而尼康则是成也干式微影、败也干式微影。 在全球光刻机市场这一回合的较量中,阿斯麦选择了正确的技术路线,从而赢得了后来居上的机会。
▲首台浸没式光刻设备——TWINSCAN XT:1150i
如果说推出浸没式光刻机让阿斯麦领先尼康一步,那么突破EUV光刻技术则让它成为了名副其实的光刻机一哥。2010年至今,EUV光刻市场中只有阿斯麦一位玩家。
突破10nm节点能够带来的经济效益不必赘述,在众多玩家中,为什么只有阿斯麦掌握了EUV光刻机的核心技术?实际上,这与它集合了美国、欧洲的顶级科研力量有关。 这段故事还要从1997年讲起。
1997年,英特尔认识到跨越193nm波长的困难,渴望通过EUV来另辟蹊径。为了能从其他玩家处借力,英特尔说服了美国政府,二者一起组建了一个名为“EUV LLC(The Extreme Ultraviolet Limited Liability Company,极紫外线有限责任公司)”的组织。EUV LLC里可谓是群英荟萃,商业力量有摩托罗拉、AMD、英特尔等,还汇集了美国三大国家实验室。
EUV LLC里,美国成员构成了主体。在对外国成员的选择上,英特尔和白宫产生了分歧。英特尔看中阿斯麦和尼康在光刻机领域的经验,想拉他们入伙。但白宫认为如此重要的先进技术研发不该邀“外人”入局。
此时,阿斯麦显示出了惊人的前瞻能力,它向美国表示:我愿意出资在美国建工厂和研发中心,并保证55%的原材料都从美国采购,只求你们研究EUV一定要带我玩。
如此诚意让美国难以拒绝,就这样,阿斯麦成为EUV LLC里唯二的两家非美国公司之一,另一家是德国公司英飞凌。
反观尼康,这一次则完全是吃了国籍的亏。1998年发表的文件《合作研发协议和半导体技术:涉及DOE-Intel CRADA的事宜》,写明了尼康被排除在EUV LLC外的终极原因:“……有人担心尼康会成功将技术转移到日本,从而消灭美国的光刻工业。”
1997年到~2003年,阿斯麦和世界顶级的半导体领域玩家聚集在EUV LLC,用了6年时间回答一个问题:EUV有可能实现吗?他们发现答案是肯定的。至此,EUV LLC使命完成,在2003年就地解散,其中各个成员踏上独自研发之路。
其实,其他欧洲、日本、韩国的玩家也曾 探索 过EUV光刻技术。但是,他们的实力始终无法与汇集了美国顶级科研实力的EUV LLC相比,这意味着阿斯麦在EUV研发之路上占得先机。国际光电工程学会(SPIE)官网写出了EUV LLC的重要性:“如果不是EUV LLC对技术的形成和追求,EUV光刻技术就不会成为IC制造领域的未来竞争者。”
6年时间里,EUV LLC证明了用极紫外线作为光源造光刻机是可行的,但却没指出一条明路。到了2005年,EUV光刻机还是连个影子都没有,但巨额的研发资金、难以跨越的技术瓶颈已经足以让大多数玩家望而却步。但是,阿斯麦还是不肯死心,并且决定要牵头欧洲的EUV研发项目。 如果说在EUV LLC中,阿斯麦是蜷缩在角落里等待被其他大玩家“带飞”,那这一次,阿斯麦则是要自己做领头雁。
研发过程面临的困难无非集中在资金和技术两方面,阿斯麦把它们逐个击破。缺钱?那就去找,阿斯麦从欧盟第六框架研发计划中拉来2325万欧元经费。缺技术?阿斯麦集合3所大学、10个研究所、15个公司联合开展了“More Moore”项目,着力攻坚。
终于,2010年,阿斯麦出货了首台EUV光刻机。这台光刻机型号为NXE:3100,被交付给台积电,用于进行研发。
至此,在EUV市场,阿斯麦已经做到了人无我有,接下来的问题就是产品的迭代和进化。2013年,阿斯麦收购了光源提供商Cymer,为公司量产EUV设备打基础。经过几次升级,阿斯麦在2016年推出首台可量产的EUV光刻机NXE:3400B并获得订单。NXE:3400B售价约为1.2亿美元,从2017年第二季度起开始出货。直到今天,产品的迭代还在继续。根据阿斯麦的信息,EXE:5000系列光刻机样机最快在2021年问世。
从1997年到2010年,13年的艰难求索,终于让阿斯麦攻克了EUV的技术高地。辛勤付出终有回报, 目前,阿斯麦仍是唯一掌握EUV光刻技术的厂商。
▲阿斯麦的最新EUV光刻机TWINSCAN NXE:3400C
根据公开信息,一台EUV光刻机售价约为1.2亿美元,一台DUV光刻机的售价也要数千万美元。在高额售价的背后,是前期研发阶段巨量的资金投入。要支撑对光刻技术的研发,阿斯麦必须找到一条可持续的“财路”,否则就可能陷入困境。
事实上,阿斯麦也的确经历过“财政危机”。1988年,阿斯麦进军台湾市场,还未来得及在新的市场竞争中喘口气,老东家ASMI就因无法获得预期内的回报比作出撤资决定。同时,由于当时全球电子行业市场不乐观,飞利浦也宣布了一项成本削减计划。内外夹击之下,阿斯麦几近破产。好在危机时刻,时任阿斯麦CEO Gjalt Smit联系了飞利浦董事会成员Henk Bodt,后者说服了飞利浦董事会,为阿斯麦拉来一笔约1亿美元的“救命钱”。
这笔资金帮助阿斯麦在进军台湾市场的初期站稳了脚。随后几年,阿斯麦凭借步进式扫描光刻机扭亏为盈,并于1995年3月15日在阿姆斯特丹和纽约证券交易所成功上市,上市首日市值为约1.25亿美元。
▲Henk Bodt
为了能够获得充足的资金支持,2012年,阿斯麦提出一项 “客户联合投资计划”(CCIP,Customer Co-Investment Program) ,简单来说,就是接受客户的注资,客户成为股东的同时拥有优先订货权。这无疑是一个双赢的举措:把阿斯麦的研发资金压力转移出去,让客户为先进光刻技术的研发买单,这样不仅使阿斯麦无后顾之忧地进行研发,也保证了客户对先进光刻技术的优先使用权。
2012年,芯片制造行业3大龙头英特尔、台积电、三星都推出了22nm芯片产品。CCIP计划一经推出,这3家公司纷纷响应。根据协议,英特尔斥资41亿美元收购荷兰芯片设备制造商阿斯麦公司的15%股权,另出资10亿美元,支持阿斯麦加快开发成本高昂的芯片制造 科技 。台积电投资8.38亿欧元,获取阿斯麦公司约5%股权。三星斥资5.03亿欧元购得3%股权,并额外注资2.75亿欧元合作研发新技术。
最终,阿斯麦以23%的股权共筹得53亿欧元资金。要知道,2012年全年,阿斯麦的净销售额才约为47.3亿欧元。
在 科技 圈,研发、创新能力就是生命力。华为5G、芯片技术为什么强?任正非曾在接受采访时表示,2020年华为将把约200亿美元(约合人民币1420亿元)花在研发上。而在研发方面,阿斯麦与华为一样“疯狂”。
早在2002年,阿斯麦就敢向浸没式光刻技术押注。到了今天,大力投资搞技术研发已经成为阿斯麦的传统。
根据2019年度财报, 阿斯麦全年投入了20亿欧元用于技术研发,占到净销售额(118.2亿欧元)的16.9% 。相比之下,2019年尼康在光刻系统上的投资为3.98亿日元,占到光刻系统营收(2397.28亿日元)的约0.17%。
2007年开始,“时年”13岁的阿斯麦开始以领先的姿态傲然于光刻机市场,至今仍然如此。列出阿斯麦近些年的研发投入,或能解释它这么多年来屹立不倒的原因。
▲近5年阿斯麦研发投入及营收情况
另外,在专利网站Patentscope上的搜索结果显示, 阿斯麦申请的专利数目已经达到14444项 。阿斯麦虽然是一家商业公司,但支撑它走得更远的,不是对金钱的追求,而是对技术的长远投资。
回顾过去36年,阿斯麦从一个蜷缩在木板房中的小公司成长为一代光刻机巨擘,其中原因少不了 历史 的机遇,如林本坚适时提出了浸没式光刻技术的想法。但是,更具决定性意义的是阿斯麦准确的前瞻和果断的选择,比如,在21世纪初,阿斯麦放弃干式微影,转投浸没式光刻技术;再比如,早在1997年,阿斯麦以自身妥协换来EUV LLC的入场券。对于商业与技术相互促进的关系,阿斯麦还有着深刻的理解,多年来对技术研发的大力投入,成为它屹立不倒的重要原因。手握顶尖的技术,阿斯麦还获得了客户的支持,从而在全球光刻机市场中走得更远。
以阿斯麦这36年的历程为鉴,对比我国。1977年,我国第一台光刻机诞生,加工晶片直径为75毫米。今天,国产光刻机制造商有上海微电子、中科院光电所等,最先进的设备推进至22nm节点,而国际最先进工艺已突破5nm节点。国产光刻机无疑还有很长的路要走。
芯片是“中国制造”的痛点。不论是近期华为被美国断供芯片的新闻,还是两会政府工作报告中“国产化”“功率半导体”“传感器芯片”等话题被一再提及,背后的事实都让人黯然:我们曾在一穷二白的条件下造出原子弹,但在GDP总量近100万亿人民币的今天,中国还是难以独立造“芯”。在种种困难中,光刻技术直接卡住了芯片制造的“脖子”。
要解决这一问题,技术攻关当然是必不可少的。另外,借力国外成熟产品或可帮助芯片制造商实现突破。2018年,我国芯片公司中芯国际花费约1.2亿美元,向阿斯麦订购了一台EUV光刻机。由于种种原因,目前,这台光刻机还未成功交付。我们期待它能够尽快落地中国,助力我国的芯片事业再上一个台阶。中国有市场、有人才,也不缺恒心与毅力,相信我国光刻机事业会有光明的未来。
参考文献:
1、《曾经的光刻机霸主:尼康营收暴减九成,裁员 700 人》EE Times China
2、《全球半导体设备龙头专题(一)》安信证券
3、《阿斯麦封神记:这家荷兰公司,扼住了全球半导体芯片的咽喉》魔铁的世界
4、《光刻机的发展与荷兰ASML公司的故事》光纤在线
5、《做成那不可能之梦:低调华人科学家颠覆技术 影响人类》知识分子
6、《More Moore” Shows European EUV Innovation at EUV 2006 in Barcelona》CORDIS
台积电赴美开工 台湾人才或被进一步掏空
台积电设于美国亚利桑那州的新厂计划在12月上旬举行移机典礼,包括该公司员工、台当局官员及台湾半导体供应链企业高管在内的300人团队将前往出席。
台媒评论称,供应链企业赴美的背后是大批台湾半导体精英们今后将赴美工作,台湾人才或被进一步掏空。与此同时,有美国媒体披露,台积电将在凤凰城加盖一座采用3纳米先进制程的新厂(正在筹建的厂房,据知情人士透露已由5纳米改为4纳米制程生产)。
新消息虽在不久后被台积电回应“尚未确定”,但被称作“护岛神山”的台湾半导体产业,正面临着技术、人才被迫双双抽空的窘境,这已是不争的事实。
民进党真的在乎吗?
美国挖台湾墙角食髓知味,民进党当局在明面上大气不敢喘。而私下里,他们不可能不知,技术人才流失对于产业日趋单一的台湾是何等的切肤之痛。里子与面子表现出的巨大落差,源自民进党当局在政治上对美国的紧迫需要,却也只能充当棋子。
长期“倚美”加上岛内选举在即,面对美国组建的“芯片四方联盟”意图,民进党当局却不得不打肿脸充胖子,甘愿将引以为傲的核心技术双手捧上。毋庸置疑,岛内产业界的主流观点是希望台积电及其核心技术留在岛内,才是有利于台湾安全、更利于长远发展的选择。民进党当局的立场遭内外夹击。
早在2020年,台积电将先进制程技术向美国转移的消息就引起岛内人士的广泛担忧。该企业至少在美投资了120亿美元,占该企业一年资本支出的三分之一,为美国带来1600个高科技专业的就业机会。初期赴美设厂,台积电将投入逾600名台湾人力,涵盖工程师和主管,这意味着台积电将把一大部分产业聚落搬去美国。
台积电对台湾的重要意义不言而喻。令外界疑虑的是,一旦涉及这个企业的最核心科技转移美国,台湾最引以为自豪的全球半导体领头羊地位可能不保。有评论称,民进党当局连台积电都保护不了,竟还敢侈言帮全球建立半导体供应链?
在经济产业上的“夺子之痛”,台湾却只能躲进被窝偷哭。台经济事务主管部门负责人王美花9日在回应民意代表关于台湾半导体人才外流、高等学府为美国培养人才等的质询时,轻描淡写地说道,台企国际布局“是很正常现象”。
岛内网友怀疑,这样的表态是真不在意、还是压根不在乎?“常规操作”“正常现象”“过去也有类似情况”……近乎一致的说辞成为当局面对质疑时的统一答案,屡次发言都显得异常尴尬。
竞争力丧失是更大忧虑
与大张旗鼓赴美设厂形成鲜明对比,台积电在台湾岛内是另一番景象。据台媒报道,原定在高雄建造的7纳米新厂被台积电宣布计划暂缓。有分析认为,高精密产业转移只是开始,台积电“可能会完全向美国倾斜”。
产业转移的趋势被认为是两方面的原因使然,美国的威逼利诱是其一,台湾自身的人才断档也不能忽视。
全球半导体产业近年高歌猛进,为抢占市场,台湾企业加快扩产脚步并大手笔招募员工。台湾求职网站“104人力银行”的资料显示,9月全站工作机会多达101万个,其中电子资讯、软件和半导体等科技人才缺口最大、达18.9万个。
但台湾正处于大学退场、基础教育不重视理科、高教人才外流、少子化日益凸显等危机之中。这股扩招浪潮的背后,台湾半导体产业正面临严重的后续人才培育不足问题。
台湾大学电机资讯学院院长张耀文认为,半导体产业尤其是中高阶层所需的人才,需要具备扎实的数理知识和训练,才有专业能力进行高等技术的实作与创新;台湾的相关人才池却在不断缩小,这对于半导体企业来说是硬伤。
岛内半导体产业人才招募面临前所未有压力。近日报道指出,被称为台湾“硅谷”的新竹科学园区高科技企业也开始给员工放“无薪假”。该园区管理局副局长陈淑珠说,目前台湾半导体产业的人才供需严重失衡。
此外,与过去不同,岛内半导体企业的人才流动率日渐高企,优质后进人才却不能及时补充。台湾半导体企业的员工断档几乎在所难免。
台湾产业界对此的反思早已开始,他们最忧心的是人才隐忧终将导致的台湾半导体产业链竞争力不再,关键对手后来者居上。一旦如此,宝岛丧失的将不仅是对全球半导体产业链上的话事能力,其外向型经济的防风险系数也会雪上加霜。
作者:艾凉、诸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