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文目录一览:
- 1、中国还有哪些像旭日升,健力宝等之类的大型八九十年代的企业因为各种原因破产的??
- 2、旭日升是怎么破产的?
- 3、现在的旭日升是真的吗
- 4、旭日升冰茶现在还有吗
- 5、旭日升冰茶现在为什么没了 是倒闭了吗
- 6、小时候喝的魔冰饮料现在怎么没有了?
- 7、有什么消失的饮料吗?
- 8、旭日升集团还存在吗?
- 9、为什么现在健力宝 旭日升 红毛丹之类的老牌饮料都买不到了
- 10、哪些国产饮料品牌退出了历史舞台?
中国还有哪些像旭日升,健力宝等之类的大型八九十年代的企业因为各种原因破产的??
三株口服液,巨人集团,春都,牡丹,中华鳖精,健力宝饮料 ,活力28,沙市日化
A.政策原因导致倒闭 由于国家的宏观调控政策出台,比如出口退税降低或取消、银行贷款紧缩、利率上升、工资上涨、人民币升值等,面对政策的调控企业没有适时调整或者没法调整而破产;企业违背国家政策投资的高能耗、高污染、低技术的企业被限令停产;产业转型过程中企业没有跟上政策的步伐而被淘汰破产,尤其是从传统产业向现代高新技术转型的过程更容易淘汰落后产业。
B. 质量事故导致倒闭 质量是企业的生命,这不是口号,而是必须落实到具体的生产过程中。质量也不是企业领导个人的事,而必须落实到企业的全员当中。生产过程的质量监控和完成产品的全面检测要同时抓,两手抓两手都要硬,要把质量意识提高到一个高度,建立目标、落实责任、奖罚分明,进行完善的监控、检测、检查,建立企业的质量管理制度,对质量问题要事事抓时时抓。现在问题是企业规模小、影响力弱时质量还比较好,而一旦通过ISO9000、HACCP、3C等认证,一旦获得中国名牌、中国驰名商标、国家免检等荣誉时,反而不如原先好了,说白了就是骄傲自大、放松警惕、工作失职,三鹿集团的三聚氰胺事件就是典型的例子。如果出现产品质量问题,轻则带来损失和危害,重则导致企业的倒闭。因此质量问题没小事,现实中确实有不少企业因质量问题而倒闭。
C.资金链条导致倒闭 资金是企业的生命之源,是企业循环运转的血液,如果缺少资金,企业则不能运转。或许因为贷款无法按时到位 ,或许因为盲目多元化、盲目扩大规模等大量占用资金,或许大量应收账款无法收回,或许因为大量账款、贷款无力偿还,或许因为原料、广告、工资等成本大幅度上涨,等等这一切带来的资金链的断裂,对企业来说都是致命的打击,因此一些企业在资金链出现问题后顷刻之间就倒闭了。
D.公司政治导致倒闭 有些企业,尤其是合伙企业、股份企业、民营企业等,由于内部机制体制不健全,管理人员素质不高,争权夺利、勾心斗角、拉帮结派,活生生的把一个很好的企业搞垮了。这就是所谓的创业容易守业难,企业没成名前,公司领导和企业团队还能为企业打拼,可等企业略有成就却不行了,争斗排挤,把公司发展、市场拓展等统统置之脑后,过分计较个人得失,过分追求名利,过分追求权欲,最后不是把企业搞得分崩离析,就是直接导致企业倒闭。
E.缺少人才导致倒闭 有些企业因为企业领导自身水平能力有限,没有远见和胆识,又没有宽广的胸怀引进高素质、高水平,甚至远远超过自己的高级职业经理人来打理企业,也没有专业的技术、管理、经营人才,一句话企业缺乏真正的人才。这些企业既不培训也不引进人才,使整个企业在低水平、低层次上徘徊,风平浪静企业还能苟且偷生。对这些企业的领导来说,不是他们抓住了机会,而只是机会碰到了他,或者说瞎猫碰到了死耗子,因而做大了企业。对于这些企业的领导,他们只是凭运气、经验、胆大来运营企业,而当市场出现变化之后,他们就束手无策了,其实他们自己不太懂市场,更不懂管理,也不懂创新,又没有真正的人才来辅佐企业,所以在激烈的市场竞争中一败涂地,造成倒闭。
F. 渠道单一导致倒闭 产品、价格、渠道、促销被称为营销的4p,足可见渠道在营销系统中的重要性。现在也一直在讲渠道为王,俗语讲有备无患,渠道亦如此,除非产品就是只有一个或一种渠道(这种产品可能很少),企业应该拓展多种经营渠道,比如国内市场渠道、国际市场渠道一起做,大型现代KA、传统流通渠道、餐饮渠道、专业渠道、特殊渠道等都要做,自营市场、代理商市场一起做,多管齐下齐抓共管,做全、做深、做透渠道,这样企业才有更多保障,如果一个渠道出问题,其他渠道还能正常经营,不至于一下子倒闭。目前可有一些企业单一渠道经营,没有建立更多的销售渠道,尤其是那些外贸出口企业,习惯于贴牌加工或全面出口,没有开发国内市场,如果遭遇国际贸易争端、贸易壁垒、失去国外订单,那么企业只有等死。浙江、广东等地的此类外贸企业已经倒闭了不少,不得不引起老板们的足够警惕。
G. 收购兼并导致倒闭 随着中国企业国际化进程加快,收购兼并的步伐也将加快,那些搞资本运作的国际财团、大企业、大集团,在时刻张着血盆大口寻找可口的猎物,他们一旦发现一些合适的企业,会立马将这些企业吞噬掉,使其变成自己旗下的下属企业,尤其是那些上市企业和合资企业等。老板们不得不惊叹资本的力量,也许你的企业曾是昨日的辉煌,可是在今天已经成为别人的“嫁衣”,这也逼迫企业一定要有紧迫感、压力感、使命感,一定要把企业做得足够强、足够大,壮大自身力量,抵御外来兼并。兼并表面上看是没有倒闭,实际上是已经换了老板,也就等同于倒闭。
H. 经济危机导致倒闭 遭遇经济危机,让企业防不胜防,一些很强大的企业在金融危机面前也变得无所适从,象美国的雷曼倒闭就很典型。从广义说,金融危机也应该包括行业危机,象前段时间的乳业危机,可能最终倒下的不只是三鹿一家。这就企业要时刻有危机意识,要在温暖而适宜的春天想到寒冷的冬天,做到处危不乱,有危不“险”,从容应对,度过危机而不致倒闭。
I. 天灾人祸导致倒闭 像地震、洪水、火灾等天灾人祸,这类不可抗拒因素任何人、企业都没办法,那些因此而倒闭的企业也只能无可奈何。
J. 公关不力导致倒闭 公关是现代企业经营管理的重要一环,面对市场、面对消费者、面对社会、面对政府、面对媒体,企业怎么说、怎么做、怎么解答质疑、怎么互动、树立什么形象、怎么树立形象等等,这些都能体现企业的公关水平,企业公关处理不好也会导致企业倒闭,这样的例子不胜枚举,在此不再赘述。
旭日升是怎么破产的?
“打败"旭日升"的不是别人,恰恰是它自己本身”
旭日升 茶饮料品牌 从颠峰走向崩溃
在饮料业界,"旭日升"速升速落的发展历程是带有一定传奇色彩的故事.
然而—段恒中,这位历经"旭日升"变故的掌舵者,河北旭日集团董事长断然不会想到:旭日升竟然会成中国茶饮料的悲情"先驱".
其实,段恒中和"旭日升"这个茶饮料品牌也算经历过风雨和彩虹.只不过这一次,随着"旭日升"商标28日在苏州被强制拍卖,段恒中及旭日集团寻求资本图谋东山再起的种种设想将化作泡影.
尽管近年来业界有关"旭日升"衰落的反思时常出现在媒体或出版物中,但是段恒中却始终未曾露面,更没有总结出几大失误;当然,记者料他肯定也在冷静地反思,因为当初他就是在一片质疑声中将"旭日升"带入饮料业第一梯队的,而今他何尝不想在另一种质疑声中力挽狂澜
但是,"旭日升"从中国茶饮料业的肇始者到不甘茶饮料步入"群居时代"进而挑起名称之争再到败走麦城,段恒中和他的团队就像画了一个圈,他们在屯兵全国,买卖天下之后竟又缩居到了发家之地———河北冀州.
1999年,记者意外地在天津杨柳青的一家饮料厂看到了"旭日升"生产罐装流程,厂外装货的汽车排成了长龙.其时,"旭日升"在国内市场上正如日中天.2000年,"旭日升"独家赞助成都糖酒会,签了近2个亿订单的盛况让业界人士直咂嘴.
"旭日升"的传奇之处在于创造了一个空白的市场和创新了一种资产运作方式.仅1995年,他们在全国采取借鸡生蛋的运营方式利用租赁厂房或委托加工开设了23家分公司.
1993年,河北省冀州市供销社成立了河北旭日集团.1996年,"旭日升"冰茶的销量骤然升至5个亿,上演了"冰茶神话".在市场销售最高峰的1998年,"旭日升"冰茶的销售额达到20亿元.河北官员视察该企业和组织各地学习"旭日升"经验的活动就如走马灯一般.
但随着企业的快速扩张,企业管理却成了制约发展的硬伤,粗放式的管理导致成本控制流于形式,激励和约束机制发生错位,不计成本地推行广告高空轰炸,派出上千个营销人员寻找经销商,铺货,回款;此外,"旭日升"粗放的营销模式造致市场冲货现象不断,再到市场秩序混乱引发企业信用危机,"旭日升"已然坐困危局.
就在"旭日升"独占冰茶市场之时,康师傅,娃哈哈等对该市场觊觎良久的企业迅速推出冰茶系列产品要求"市场通吃".1999年,"旭日升"以"冰茶"是该公司品牌的"特有名称"为由向国家工商局提出保护申请.尽管工商局裁定:"冰茶"为旭日升商标的特有名称,其他任何企业不得使用.但事与愿违的是,由于数家品牌企业主打"冰红茶","冰绿茶"而成为市场新宠,"旭日升"则沦为孤家寡人走向落寞境地.
其实,一对老冤家———可口可乐和百事可乐的互相制衡又互为竞争的生态环境造就了两个跨国公司.而在中国近期发生的健力宝迟暮,乐百氏被洗牌,旭日升陨落等现象表明:一个渐趋成熟的饮料市场竞争体系已然廓清,市场上没有永远的霸主,只有永远的竞争对手.从某种程度上说,打败"旭日升"的不是别人,恰恰是它自己本身.
《非常营销》一书的作者这样做了一个假设:当初旭日升不是以保护,而是以主动竞争的方式,与康师傅,娃哈哈等一起把"冰茶"概念做足做大,其营销的前途又将是如何
2001年,旭日升的市场份额从70%迅速跌至30%,这一年,旭日升的追债官司不断,债权人的无奈和愤怒如剥笋一般不间断地将"旭日升"的债务官司大白于天下,"旭日升"就此陷入了资金链断裂和市场信誉崩塌的危机之中;2002年下半年,旭日升停止市场铺货,败走饮料行业,而康师傅,娃哈哈,统一等品牌的红茶,绿茶饮料市场热销.
面对困局,"旭日升"并不是坐以待毙."旭日升"的一位员工回忆说,2001年5月,"旭日升"为了和康师傅,统一争夺市场份额推出几个新品种,但我们一贯的低价策略竟演变成了"自杀"———赔钱.
内外交困之际,"旭日升"还进行了一次组织结构的大手术,高层更换为"空降部队",把1000多名原工作在市场一线的业务人员调回生产部门,而新老团队之间的隔阂,利益关系之间的重新调整削弱了企业凝聚力,使得原有矛盾激化,新矛盾层出不穷.不少人士认为,"旭日升"的这次自救适得其反,是一次变革人力资源和组织管理的失败案例.
虽然近两年来,坊间不断传出"旭日升"融资有望的消息,但最终却又都烟消云散."旭日升"也就不被人们经常提及.
如果说"任凭风云起,冷眼看纷争"是领队娃哈哈的宗庆后的阳谋大略的话,那么,段恒中呢 "待看山穷水尽,仰叹无力回天"又哪里是他统帅"旭日升"图谋霸业的初衷呢
有两种原因,一是三角债的产生,二是货物的积压。一般倒闭的都是这两个原因
最大的问题:管理无方,人心不齐
其次的问题:决策失误,没有正面应对来自市场的竞争
没有市场了呗。和健力宝的情况差不多的。
本人回答 如果满意 谢谢采纳
一、河北旭日集团的前身为冀州市供销社,20世纪90年代初期,供销社独辟蹊径,在中国的传统饮料“茶”上做文章,率先推出“冰茶”概念。1993年,河北冀州供销社改名为旭日升集团。1994年,旭日升集团投入3000万元用于冰茶的生产和上市,并很快获得了数百万元的市场回报。
二、旭日升的巨大成功引来众多竞争对手的跟风。2001年,旭日升的市场份额迅速从最初的70%跌至30%,市场销售额也从高峰时的30亿元降到不足20亿元。当产品先入者的优势逐渐被减弱,甚至荡然无存之时,管理上的问题也就随之暴露,尤其是产销规模的迅速扩张,显得公司的制度和人才保障越来越滞后。
三、内忧外患之时,旭日升的管理层开始了大刀阔斧的变革。企业高层大换血,把1000多名原来一线的销售人员安排到生产部门,把旭日集团的架构重新划分为五大事业部,包括饮料事业部、冰茶红酒事业部、茶叶事业部、资本经营事业部、和纺织及其他事业部,实现多元化经营。悲剧也由此而生。
四、大刀阔斧的改革还未让产品的市场表现“止跌回升”,组织内部就先乱了。当“空降兵”进入旭日集团并担任要职之后,新老团队的隔阂日益加深。1000多名原工作在一线的业务人员调回生产部门,变革使企业的价值链发生了重大变化。于是矛盾不可避免地尖锐起来,企业出现了失控和分裂。
五、业已破产的旭日升已被中社旭日集团接管,其旗下商标正在被陆续处理,包括曾经赫赫有名的“冰茶”品牌。汇源果汁集团正式宣布通过竞拍获得“旭日升”全部164枚商标所有权。根据法院裁定,上述商标专有权归买受人衡水汇源食品饮料有限公司所有。“旭日升”将作为独立的产品品牌,由汇源旗下的子公司来运作经营。
扩展资料
一、三年前通过竞拍拿到“冰茶鼻祖”旭日升商标的汇源果汁当时雄心勃勃表示要进军茶饮料,然而昨天,汇源方面证实,公司已做出暂停旭日升产品生产的决定。不过汇源还表示,会选择合适时机,重新将其推向市场。
二、据了解,当初汇源收购旭日升并非想真正重新振兴旭日升品牌,更多的是看中当地政府在土地等方面给予的一些优惠政策,另外,旭日升虽是曾经的名牌,但已落寞多年,上世纪90年代的消费者对它还有些情感,但这些人群目前已不是茶饮料的主力消费者;对于年轻消费群体来说,旭日升显得十分陌生。
三、旭日升用5年时间创造了一个企业快速发展的神话,但随着企业的快速扩张,企业管理成了制约旭日升发展的硬伤,粗放式的管理导致成本控制流于形式激励和约束机制发生错位,不计成本地推行广告高空轰炸;此外,“旭日升”粗放的营销模式导致市场冲货现象不断,再到市场秩序混乱引发企业信用危机,“旭日升”已然坐困危局。
参考资料:人民网-汇源证实旭日升停产
参考资料:百度百科-旭日升冰红茶
现在的旭日升是真的吗
不是,仔细看商标和品牌,它叫九明升,商标整得和旭日升差不多,不仔细看看不出来
旭日集团已经不存在了。已经停产了。2011年2月,汇源以1201万元收购旭日,开始了产品线的多元化布局。2005年,执照被工商部门吊销,旭日集团依然如流星般陨落。
《旭日东升》的巨大成功吸引了许多竞争者纷纷效仿。在被康师傅、统一、可口可乐“蓝风”、娃哈哈等一批“冰红茶”、“冰红茶”追逐和封杀后,“冰茶”的独家业务很快被对手模仿,旭日东升创造的概念逐渐被淡化和弱化。
2001年,旭日的市场份额从最初的70%迅速下降到30%,市场销售额也从顶峰的30亿元下降到不足20亿元。当先发优势逐渐减弱甚至没有时,管理问题就会暴露出来,尤其是产销规模的快速扩张,使得公司的制度和人才保障滞后。
扩展信息:
面对市场上越来越多种类的饮料,“旭日”要想脱颖而出,必须从自身做起。现在的消费者普遍认为碳酸饮料不符合健康的概念。鉴于这样的市场需求,三亚公司增加了技术人员来研究和开发新产品。目前已推出“旭日”果汁产品,还开发了营养丰富的植物蛋白饮料,如杏仁乳、核桃露等。
对于来之不易的“旭日”商标,三亚集团认为,作为品牌的旗舰产品,“旭日”冰茶一直留在人们的记忆中。但由于长期与市场脱节,原有的口味已经不能满足消费者的需求。三亚集团特别计划对产品进行升级,改进口味和包装风格,同时效仿其他知名品牌,针对不同消费者推出无糖冰茶,让“旭日东升”卷土重来。
旭日升冰茶现在还有吗
**旭日升冰茶已经停产了**。旭日升冰茶曾经风靡一时,但在2011年2月,汇源以1201万元收购了旭日升的164枚商标,以及80%以上的旭日升债权。自此,旭日升冰茶逐渐淡出市场,现在已无法购买到该产品。
没有了。旭日升冰茶已经停产了。2011年2月,汇源以1201万元收购旭日升,开始了产品线多元化的布局。旭日升冰茶味道清甜爽口,之前很受大众的喜爱,后面就淡出市场了,现在也买不到了。
旭日升冰茶现在为什么没了 是倒闭了吗
很怀念啊....
小时候就是喝着旭日升长大的
很怀念啊....
小时候就是喝着旭日升长大的
旭日升:变革的痛与思
1993年始,一个以供销社为家底、3000万元投资起家的旭日集团通过短短几年的发展,做成了一个销售额高达30亿元的饮料巨头。然而,从2001年开始,一日千里升腾起来的旭日,让人无法想象地滑向了“迟暮”的轨迹,2002年下半年,旭日升停止铺货。曾一度风光无限的“旭日升”,日渐成了人们心中的一道“蓝色记忆”。
对于旭日的衰落,各种不同的说法都有。但知情人士认为,旭日集团内部从2000年开始的一系列“管理变革”才真正要了它的命。
升腾
在20世纪90年代的中国饮料发展史上,“旭日升”是不可或缺的一页。
河北旭日集团的前身为冀州市供销社,20世纪90年代初期,供销社独辟蹊径,在中国的传统饮料“茶”上做文章,率先推出“冰茶”概念。1993年,河北冀州供销社改名为旭日升集团。1994年,旭日升集团投入3000万元用于冰茶的生产和上市,并很快获得了数百万元的市场回报。
创业初期,旭日集团派出上百名冀州员工,奔赴全国29个省、市、自治区的各大城市,通过地毯式布点,密集型销售,建立起48个旭日营销公司、200多个营销分公司,连接起无以计数的批发商和零售商,形成了遍地开花的“旭日升”营销网络。一夜之间,独占了中国茶饮料市场鳌头。
1995年,旭日升冰茶销量达到5000万元。1996年,这个数值骤然升至5个亿,翻了10倍。在市场销售最高峰的1998年,旭日升的销售额达到30亿元。
概念的力量是无穷的。有分析人士指出,旭日升的成功是因为它选择了一个百姓熟悉而市场或缺的切入点,并且创造了一个全新的“冰茶”概念。1999年,旭日集团确定“冰茶”为旭日集团商品特有名称,并将其在国家工商局注册,将自己创造出来的概念以商标作壁垒“独家垄断”。在当时看来,旭日升有了这个商标,终于可以高枕无忧了。
迟暮
旭日升的巨大成功引来众多竞争对手的跟风。在康师傅、统一、可口可乐“岚风”、娃哈哈等一群“冰红茶”、“冰绿茶”的围追堵截中,“冰茶”的独家生意很快就被对手模仿,旭日升创造出来的概念日渐释稀、弱化。
2001年,旭日升的市场份额迅速从最初的70%跌至30%,市场销售额也从高峰时的30亿元降到不足20亿元。当产品先入者的优势逐渐被减弱,甚至荡然无存之时,管理上的问题也就随之暴露,尤其是产销规模的迅速扩张,显得公司的制度和人才保障越来越滞后。
据熟悉旭日集团的人士介绍,旭日升在销售渠道建设时,不论是进入哪一个城市,不论是什么职位,集团都无一例外地从冀州派遣本地人马,但是相应的制度规范却没有建立起来,总部与网点之间只有激励机制,而没有约束机制。
旭日集团采取了按照回款多少来评定工作考核的管理思想,而忽视了市场通路的精细化建设。有报道说,旭日集团原来很多从冀州出来的业务员为了配合企业的考核,私自和经销商达成“君子协议”:只要你答应我的回款要求,我就可以答应你的返利条件;而且,我还可以从集团公司给你要政策,甚至还可以让你卖过期的产品。很多分公司的经理、业务员也根本不管市场上的铺货、分销和监督,而是住进了经销商包的酒店,除了催款和不可能实现的“大胆”承诺之外,就是和经销商一起欺骗企业。
变革
内忧外患之时,旭日升的管理层开始了大刀阔斧的变革。
第一步是给企业高层大换血,意在将原有的粗放、经验主义的管理向量化、标准化管理转变。据说,旭日集团当时引进了30多位博士、博士后和高级工程师,个个是战略管理、市场管理、品牌策划和产品研发方面的少壮派高手,其中集团的营销副总经理还是曾在可口可乐中国公司的销售主管。
第二步是把1000多名原来一线的销售人员安排到生产部门,试图从平面管理向垂直管理转变。集团总部建立了物流、财务、技术三个垂直管理系统,直接对大区公司调控,各大区公司再对所属省公司垂直管理。这样的调动是集团成立8年来最大的一次人事调动。
第三步是把旭日集团的架构重新划分为五大事业部,包括饮料事业部、冰茶红酒事业部、茶叶事业部、资本经营事业部、和纺织及其他事业部,实现多元化经营。
这般手段,可谓是“大破大立”。不料,悲剧也由此而生。
反思
大刀阔斧的改革还未让产品的市场表现“止跌回升”,组织内部就先乱了。
当“空降兵”进入旭日集团并担任要职之后,新老团队的隔阂日益加深,公司管理层当初怎么也没有想到会出现如此尴尬的局面。从国外回来的“洋领导”移植的成功模式在元老们那里碰壁,元老们经验性的决策在新人那里触礁。
由于公司最初没有明确的股权认证,大家都不愿自己的那一份被低估,元老们心里想的是“当初我比你的贡献大”,而新人们心里想的是“今天我的贡献比你大”。没有凝聚力的企业,就像临时拼凑起来的草台班子,很容易散崩。
据知情人士透露,旭日在高层进行大幅调整之后,又把1000多名原工作在一线的业务人员调回生产部门,单从这个层面可以看到变革带
来的震荡是如何巨大。他认为,人员的大幅度调整不仅关系到企业内部个人利益的重新洗牌,更关系到销售渠道的稳定性和持续性。变革使企业的价值链发生了重大变化。于是矛盾不可避免地尖锐起来,企业出现了失控和分裂。
国外管理专家有一个观点:企业领导在考虑实行变革时,一定要克制,不可往企业里投掷巨石。他们必须鼓励自己的员工采取不断往池塘中扔小圆石的策略。惟如此,所要求的大规模变革才能开展起来,同时又可以确保企业的健康肌体所受到的破坏最少。
旭日升的变革管理失败,给大家留下了太多值得深思的问题。
小时候喝的魔冰饮料现在怎么没有了?
时代在更新。
饮料,原来都是我们记忆中的童年。
1、AD钙奶
童年最爱!不管是乐百氏还是娃哈哈,跑到超市撒泼打滚卖萌也要带一版回家,然后边看四驱兄弟边喝,一集配一版!
2、太子奶
不知道多少人还记得这款牛奶,酸酸甜甜的口感当年真的爱惨了,只可惜很久没有在超市里见到他的身影了。
3、O泡果奶
当年被这个广告词洗脑,以至于回想起来的时候味道已经记不得了,只有:“给我O泡”的旋律久久回荡。
4、椰树牌椰奶
椰奶恒久远,一杯永不换!当年风靡的椰树,过了那么久依然还是心中最好喝的椰奶,没有之一!
5、李子园
李子园对于00后们来说,应该已经很陌生了,但是对于80后、90后来说,也许一下就想到了童年吧!李子园的包装有着那个时代的特征,一条简单的旋床标语,加上一个像画上去的一样水彩画。李子园非常好喝,喝起来很甜,不过现好像出了很多口味的。
6、健力宝
提到小时候最爱喝的饮料,那肯定不能少了健力宝这款我国的国民饮料。小时候的最爱,伴随我们成长,是我们小时候除了可乐以外,最喜欢的一种碳酸饮料,也是让很多人因此爱上碳酸饮料的爽快,但是因为种种原因喝着喝着,健力宝突然消失了。
但是当他满血归来的时候,很多人都说它变了,不但换了一身我们并不熟悉的衣服,而且瓶上那个小人也不见了,让很多人都非常失望,关键是口味再也回不来了。
停产了。
在 80、90年代“洋饮料”还没有大行其道的时候,正是国产饮料的高光时刻,虽然没有现在的花样多,但在当时个个都是经典,一些饮料的品牌直到几十年后仍旧被不少人念念不忘,是很多人童年里对饮料的最初记忆。
随着社会的进步和发展,各种各样的饮料都在逐渐的更新换代,而在我的记忆中,我们小时候喝过的这些饮料,至今还是让人印象深刻,有的已经快要消失了,有的却还存活着。
1、旭日升冰茶?
旭日升冰茶旭日升冰茶可是冰红茶界的鼻祖,1994年上市,是国产第一款碳酸红茶饮料,不少70后、80后小时候都喝过,入口十分清爽,伴着淡淡的茶香味,刚一上市就赢得了极佳的口碑。
印象最深的就是那对黄衣双胞胎兄弟,边唱边跳,广告词跟洗脑一样反复播放,后来代言人还换成了刘德华。
在当时旭日升的知名程度丝毫不亚于现在的可口可乐,2000年旭日升总产量为103.6万吨,占据了中国茶饮料市场70%的份额,2001年入选中国驰名商标,2002年因为管理原因匆匆陨落,但这个饮料永远地保留在很多人童年的回忆中。
2、天府可乐
天府可乐是重庆的本土可乐,碳水味没有那么浓,口感偏清淡,因为加入了不少草药,喝起来还有种淡淡的中药味,有点类似凉茶的感觉,是重庆人吃辣必备的神器。
天府可乐最风光的1980年——1990年这十年,曾被定位到了国宴饮料的级别,在全国内外都非常有名气,但天府可乐和百事可乐合资后,就很少看到天府可乐的身影了。
3、八王寺汽水
八王寺汽水曾是沈阳的“饮料王”,最早可追溯到民国时期,以“八王寺汽水,够汽够味”的宣传语深入人心,八王寺有玻璃瓶包装,也有塑料瓶包装,口味也比较丰富,有菠萝、桔汁、果子蜜、荔枝等等,在整个东三省都相当有名气,被可口可乐收购后,影响力大不如从前。
4、峨眉雪
“峨眉雪”荔枝果味饮料,是许多乐山人的童年味道,可以说不少人80后,从小都是喝峨眉雪长大的,最初是绿色的玻璃装,几毛钱1瓶,打开瓶盖后“嗞”的一声,这可是小时候最幸福的声音了。
带着香甜浓郁的荔枝味,口感清新,喝上一口爽彻心扉,后来峨眉雪的玻璃瓶换为塑料瓶,不过还是一样的老味道,直到现在峨眉雪仍是乐山饮料界的一大经典。
5、北冰洋
北冰洋是北京的老字号汽水,也是老北京人一整个夏天的美好记忆。北冰洋作为皇城根儿底下的饮料,喝起来磅礴大气有冲劲儿。
最早的时候1毛钱1瓶,气多糖少口味清新,一入口就有橘子味的气泡在口中翻腾,酸甜的味道在舌尖炸开,口感比现在的橙味汽水好喝多了,尤其是冰镇过的北冰洋,在酷暑难耐的夏日,简直是清爽解暑的利器。
6、宏宝莱
在80、90年代,东北地区气候条件限制,很难吃到荔枝,为了东北人民的需求,就有了宏宝莱荔枝味汽水。
宏宝莱汽水的外表就像东北菜一样朴实无华,透明的玻璃瓶,没有过多的装饰,“嘣”一声打开瓶盖,海啸般的荔枝味带着气泡涌入口腔,直冲味蕾,甜而不腻,搭配着烧烤吃,简直完美。
7、健力宝
提到经典的国产饮料,不得不提的这款橙蜜味的健力宝,曾被誉为“东方魔水”,作为国产汽水中的“老大哥”,虽然也经历过停产、重生的煎熬,但依然从上个世纪“活到”了现在,可以说是饮料界最“抗打”的老牌汽水了。
口感清爽,带着淡淡的橙子香味,气儿大劲儿,夏天喝特别爽口,绿色的包装是最经典的,现在品种更加丰富,口味也更多,依然是饮料界的“国产之光”。
8、大白梨
大白梨汽水是只有东北朋友才懂的童年回忆,味如其名,是当时饮料界中为数不多的“梨味”汽水,曾经与格瓦斯齐名并肩,一大瓶足足有640毫升,打开瓶盖就能闻到四溢的香甜味,恰到好处的口感,清甜可口,气泡充足。
虽是饮料但含糖量却不高,喝起来比现在大部分的饮料健康的多,不过现在市面上很少见了,想喝也只能去网上淘一淘。
9、冰峰汽水
在西安,冰峰汽水可是无人不知无人不晓,很早就在电视上做广告,广告词“从小就喝它”记忆深刻,最早的时候2毛钱一瓶,现在2元一瓶,几十年时间里口味没怎么变过。
也没有特别受“洋饮料”影响,至今在西安依然到处都能看见喝冰峰,吃凉皮、啃肉夹馍,一份“三秦套餐”吃到心满意足的老西安人。
有什么消失的饮料吗?
在2008年左右有黄色的奥德利饮料,小洋人饮料现在市面上都消失了。很少再看到了
记忆中消失的饮料:
一、小香槟
香槟咱都知道,是一种富含二氧化碳的起泡白葡萄酒,原产于法国香槟区,故而得名香槟酒。不过小编要给大家介绍的这款“小香槟”,和传统意义上的香槟酒并不一样,它是咱国产的饮料,里面添加了糖水、香料等,是一种不经发酵的汽酒,价格低廉,口味清爽甜蜜,小孩子也特别喜欢这味道,常常偷喝。
二、旭日升
当年这款饮料发布的时候,可受欢迎了,早在20世纪90年代初期,冀州市供销社(河北旭日集团前身)就在中国传统饮料“茶”身上做文章,率先推出“冰茶”,那时候的老百姓,哪里喝过“冰茶”,很快,旭日升家的冰茶火遍大江南北,截至1996年,旭日升冰茶销量达到5个亿!还请了大帅哥刘德华代言。只可惜“旭日”最终还是走向了“迟暮”,2002年底,旭日升停止铺货。
三、少林可乐
可乐咱肯定都喝过,但这款“少林可乐”,见过的人可不多,这是上世纪80年代,少林保健饮料公司出品的可乐,一经发售,迅速得到众体育人士的喜爱,随后还成为第8届亚洲乒乓球大赛中作为指定饮料。只可惜后来推出可乐的品牌太多,少林可乐最终走向衰落
四、汾煌可乐
这款可乐的起点非常高,因为生产它的汾煌集团早就在国内打响了名气,它家的糖果、方便面、牛奶等产品都很受欢迎,所以当年它们一推出汾煌可乐,立马请了国际巨星成龙代言,短短几年后,汾煌可乐就成了国内饮料巨头,但它和少林可乐一样,最终还是被“两个巨人”(即可口可乐、百事可乐)给击垮了,2001年便退出历史舞台。
旭日升集团还存在吗?
旭日升集团不存在了,已经停产了。2011年2月,汇源以1201万元收购旭日升,开始了产品线多元化的布局。2005年被工商部门吊销执照,旭日集团还是如流星一般陨落了。
旭日升的巨大成功引来众多竞争对手的跟风。在康师傅、统一、可口可乐“岚风”、娃哈哈等一群“冰红茶”、“冰绿茶”的围追堵截中,“冰茶”的独家生意很快就被对手模仿,旭日升创造出来的概念日渐释稀、弱化。
2001年,旭日升的市场份额迅速从最初的70%跌至30%,市场销售额也从高峰时的30亿元降到不足20亿元。当产品先入者的优势逐渐被减弱,甚至荡然无存之时,管理上的问题也就随之暴露,尤其是产销规模的迅速扩张,显得公司的制度和人才保障越来越滞后。
扩展资料:
面对市场上越来越多的饮料种类,“旭日升”想脱颖而出,必须从自身做起。当今消费者一般认为,碳酸饮料不符合健康理念,针对如此市场需求,三亚公司增加技术人员研发新产品。目前,已经推出了“旭日升”果粒果汁产品,同时还研发了营养丰富的植物蛋白饮料,如杏仁露、核桃露等。
对于来之不易的“旭日升”商标,三亚集团认为,作为该品牌的主打产品,“旭日升”冰茶一直留在人们的记忆中,但因长时间与市场脱节,原有口味已经不能满足消费者需求,三亚集团特别企划将产品升级,改良口味和包装风格,同时效仿其他知名品牌,推出针对不同消费者的有糖和无糖冰茶,力求让“旭日升”东山再起。
参考资料来源:百度百科-旭日升
参考资料来源:人民网-冰茶鼻祖旭日升停产 汇源遭遇多元化败局
参考资料来源:人民网-“旭日升”能重现往日辉煌吗?
为什么现在健力宝 旭日升 红毛丹之类的老牌饮料都买不到了
还有露露杏仁露
健力宝卖的还是不错的,现在健力宝也出可乐了,象雪碧一样的也有,不过名字叫“果碧”。
其他几个品牌可能是营销策略出现了问题,只在一小部分地区有销售,大部分地区都没有卖了。
因为他们黄了……
你喜欢的那个叫椰风吧,广告词是:爷风挡不住~爷风~~~
怀念……
旭日生冰茶,暖茶,你不说我都忘了!一阵风啊!
可能是中国的饮料业基本上都被可口可乐等一些公司垄断了吧,真令人怀念...
哪些国产饮料品牌退出了历史舞台?
在中国人的童年记忆中,一定有着对于“非常可乐”这个品牌的印象。在童年时期,比可口可乐等饮料便宜的“非常可乐”,深受小朋友的喜爱。但是随着时代的变迁,现在在市面上仍然能够看到“非常可乐”,但是其市场占有率已经变得非常小。2001年,非常可乐的市场占有率已经达到了12%;2006-2007年这段时间,非常可乐的市场占有率更是达到了16%-17%,在二线城市,甚至达到了30%左右。
汾煌可乐,在80年代的时候,绝对是非常火爆的,主要是因为它的口感实在是太好了。健力宝当年的火爆程度不用多说,后来随着可口可乐和百事可乐相继进入中国市场,以及国产饮料新品牌的不断出现,健力宝的上升势头开始放缓。最终因资金紧张,健力宝在品牌和渠道上力不从小,走向了没落的境地。
旭日升冰茶是中国第一款碳酸红茶饮料,也是第一款茶饮料。旭日升冰茶诞生于1993年,得益于饮料品牌的创新,通过大力营销广告的投入,很快被广大消费者熟知,2001年,旭日升可谓是达到了顶峰,凭借在冰茶领域的霸主地位,入选中国驰名商标。
汇源果汁,我相信全国人民都熟悉,这个曾经一家独大的果汁品牌,就在今年春节前的1月18号,港交所正式将汇源果汁摘牌退市。对于消费者来说,汇源果汁两个字好像已经封存在记忆里面很久,突然退市的消息不仅让众多消费者感叹世事的无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