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文目录一览:
- 1、昭阳为楚伐魏文言文翻译是什么?
- 2、昭阳为楚伐魏的作品译文
- 3、课外文言文昭阳为楚伐魏中“王非置两令尹也,臣窃为公譬可也”的翻译
- 4、古文翻译!!!急!!!
- 5、战国策·齐策 中的 画蛇添足 该现代文
- 6、战国策―昭阳为楚伐魏
- 7、《战国策·齐策二》中楚有祠者...翻译
- 8、卷九·齐策二
昭阳为楚伐魏文言文翻译是什么?
昭阳为楚伐魏文言文翻译:
楚国大将昭阳率楚军攻打魏国,击杀魏将,大破其军,占领了八座城池,又移师攻打齐国。陈轸充任齐王使者去见昭阳,再拜之后祝贺楚军的胜利,然后站起来问昭阳:“按照楚国的制度,灭敌杀将能封什么官爵禄位?”
昭阳答道:“官至上柱国,爵为上执?”。陈轸接着又问:“比这更尊贵的还有什么?”昭阳说:“那只有令尹了。”
陈轸就说:“令尹的确是最显贵的官职,但楚王却不可能设两个令尹!我愿意替将军打个比方。楚国有个贵族祭过祖先,把一壶酒赐给门客。门客相顾商议:‘这酒,几个人喝不够,一个人享用却有余,让我们各地上画一条蛇,先画成的请饮此酒。’
有个门客率先完成,取过酒杯准备先喝,就左手持杯,右手又在地上画了起来,并说:‘我还可以为蛇添上足呢。’蛇足尚未画完,另一门客的蛇也画好了,于是夺过他手中的酒杯,说‘蛇本无脚,你怎能给它硬添上脚呢?’便喝了那酒。
而画蛇脚的最终没有喝到酒。如今将军辅佐楚王攻打魏国,破军杀将,夺其八城,兵锋不减之际,又移师向齐,齐人震恐,凭这些,将军足以立身扬名了,而在官位上是不可能再有什么加封的。如果战无不胜却不懂得适可而止,只会招致杀身之祸,该得的官爵将不为将军所有,正如画蛇添足一样!”昭阳认为他的话有道理,就撤兵回国了。
思想观念
《昭阳为楚伐魏》出自《战国策》,《战国策》的思想观念,与当时的史书等截然不同。刘向序认为“战国之时,君德浅薄,为之谋策者,不得不因势而为资,据时而为画。故其谋扶急持倾,为一切之权;不可以临教化”。
《战国策》善于述事明理,描写人物形象逼真,大量运用寓言、譬喻,语言生动,富于文采。无论个人陈述或双方辩论,都具有很强的说服力。所以也是一部优秀的散文集,对中国两汉以来史传文政论文的发展有相当影响。
昭阳为楚伐魏的作品译文
楚国大将昭阳率楚军攻打魏国,击杀魏将,大破其军,占领了八座城池,又移师攻打齐国。陈轸充任齐王使者去见昭阳,再拜之后祝贺楚军的胜利,然后站起来问昭阳:“按照楚国的制度,灭敌杀将能封什么官爵禄位?”昭阳答道:“官至上柱国,爵为上执。”陈轸接着又问:“比这更尊贵的还有什么?”昭阳说:“那只有令尹了。”陈轸就说:“令尹的确是最显贵的官职,但楚王却不可能设两个令尹!我愿意替将军打个比方。楚国有个贵族祭过祖先,把一壶酒赐给门客。门客相顾商议:‘这酒,几个人喝不够,一个人享用却有余,让我们各地上画一条蛇,先画成的请饮此酒。’有个门客率先完成,取过酒杯准备先喝,就左手持杯,右手又在地上画了起来,并说:‘我还可以为蛇添上足呢。’蛇足尚未画完,另一门客的蛇也画好了,于是夺过他手中的酒杯,说‘蛇本无脚,你怎能给它硬添上脚呢?’便喝了那酒。而画蛇脚的最终没有喝到酒。如今将军辅佐楚王攻打魏国,破军杀将,夺其八城,兵锋不减之际,又移师向齐,齐人震恐,凭这些,将军足以立身扬名了,而在官位上是不可能再有什么加封的。如果战无不胜却不懂得适可而止,只会招致杀身之祸,该得的官爵将不为将军所有,正如画蛇添足一样!”昭阳认为他的话有道理,就撤兵回国了。 选自《战国策》
课外文言文昭阳为楚伐魏中“王非置两令尹也,臣窃为公譬可也”的翻译
楚王却不可能设两个令尹!我愿意替将军打个比方
全文如下:楚国大将昭阳率楚军攻打魏国,击杀魏将,大破其军,占领了八座城池,又移师攻打齐国。陈轸充任齐王使者去见昭阳,再拜之后祝贺楚军的胜利,然后站起来问昭阳:“按照楚国的制度,灭敌杀将能封什么官爵禄位?”昭阳答道:“官至上柱国,爵为上执?”。陈轸接着又问:“比这更尊贵的还有什么?”昭阳说:“那只有令尹了。”陈轸就说:“令尹的确是最显贵的官职,但楚王却不可能设两个令尹!我愿意替将军打个比方。楚国有个贵族祭过祖先,把一壶酒赐给门客。门客相顾商议:‘这酒,几个人喝不够,一个人享用却有余,让我们各地上画一条蛇,先画成的请饮此酒。’有个门客率先完成,取过酒杯准备先喝,就左手持杯,右手又在地上画了起来,并说:‘我还可以为蛇添上足呢。’蛇足尚未画完,另一门客的蛇也画好了,于是夺过他手中的酒杯,说‘蛇本无脚,你怎能给它硬添上脚呢?’便喝了那酒。而画蛇脚的最终没有喝到酒。如今将军辅佐楚王攻打魏国,破军杀将,夺其八城,兵锋不减之际,又移师向齐,齐人震恐,凭这些,将军足以立身扬名了,而在官位上是不可能再有什么加封的。如果战无不胜却不懂得适可而止,只会招致杀身之祸,该得的官爵将不为将军所有,正如画蛇添足一样!”昭阳认为他的话有道理,就撤兵回国了。
古文翻译!!!急!!!
昭阳将要帮助楚国攻打魏国,歼灭全部军队杀死将领得到了八城,转移兵帅去攻打齐国.“楚国的法律,歼灭士兵,杀死将领,他的官爵位置什么?”昭阳说:“官将封的高于住国,爵将封的高于上执桂”陈正问:“那么不同于这样的人将会怎么办?”不削弱兵力,想要去攻打齐国,齐国以公为最佳的官位,公则认为有了名声和居住的地方就足够了,官位太高也不是不可认为太重.打仗无所不胜但是不知道停止的人,身体已经是死的,得到爵位后,不可不认为是蛇长了足脚,多此一举."昭阳认为也是这样,解散了大军离开了.
战国策·齐策 中的 画蛇添足 该现代文
“画蛇添足”的故事出自于《战国策·齐策二·昭阳为楚伐魏》。
故事原文:
楚有祠者,赐其舍人卮酒。舍人相谓曰:‘数人饮之不足,一人饮之有余。请画地为蛇,先成者饮酒。’一人蛇先成,引酒且饮之,乃左手持卮,右手画蛇,曰:‘吾能为之足。’未成,人之蛇成,夺其卮曰:‘蛇固无足,子安能为之足?’遂饮其酒。为蛇足者,终亡其酒。今君相楚而攻魏,破军杀将得八城,不弱兵,欲攻齐。齐畏公甚,公以是为名居足矣。官之上非可重也。战无不胜,而不知止者,身且死,爵且后归,犹为蛇足也。”昭合以为然,解军而去。
故事译文(也就是现代文):
楚国有个贵族祭过祖先,把一壶酒赐给门客。门客相顾商议:‘这酒,几个人喝不够,一个人享用却有余,让我们各地上画一条蛇,先画成的请饮此酒。’有个门客率先完成,取过酒杯准备先喝,就左手持杯,右手又在地上画了起来,并说:‘我还可以为蛇添上足呢。’蛇足尚未画完,另一门客的蛇也画好了,于是夺过他手中的酒杯,说‘蛇本无脚,你怎能给它硬添上脚呢?’便喝了那酒。而画蛇脚的最终没有喝到酒。
战国策―昭阳为楚伐魏
陈轸的故事还挺多的,终于得见“画蛇添足”。
昭阳也算个厉害人物,先攻魏,灭了魏军,得了八城,还不满足。
此时的昭阳又是上柱国(最高武将),又是上执圭(最高爵位),再升就只能是令尹了,这点和秦攻宜阳时楚将景翠相似。
如果昭阳攻齐胜了的话,也是没法成为令尹的,因为有了一个,不可能没有理由就换掉。
如果昭阳输了的话,那就惨了,不止自己会死,爵位什么的也都没了。
所以说攻齐就是多此一举。
昭阳用了画蛇添足这个寓言故事来说服昭阳的。
楚国有一个祭祀的人,祭祀完毕,给他身边的随从们赏了一杯酒。
随从们看着这杯酒就商量:我们几个一起喝的话肯定不够,一个人喝的话还有剩余。不如咱们在地上画蛇,谁先画好谁就喝酒。
刷刷几下,一个人画好了,拿起酒杯准备喝酒,一看别人都还在画,就左手拿酒杯,右手继续画,边画边说:我还能给蛇画上脚呢。
结果脚还没画好,另有一个人把蛇画好了,一把夺过酒杯,就说了:蛇本来就没有脚,你怎么能给他画脚呢?于是把酒喝了。
给蛇画脚的,结果没喝到酒。
所以说啊,做事情,一定要掌握好分寸,不要多做无用功。
《战国策·齐策二》中楚有祠者...翻译
楚国有个贵族祭过祖先,把一壶酒赐给门客。门客相顾商议:‘这酒,几个人喝不够,一个人享用却有余,让我们各在地上画一条蛇,先画成的请饮此酒。’有个门客率先完成,取过酒杯准备先喝,就左手持杯,右手又在地上画了起来,并说:‘我还可以为蛇添上足呢。’蛇足尚未画完,另一门客的蛇也画好了,于是夺过他手中的酒杯,说‘蛇本无脚,你怎能给它硬添上脚呢?’便喝了那酒。而画蛇脚的最终没有喝到酒。
战国策·齐策二
(成语:画蛇添足)
原文出自于《齐策二·昭阳为楚伐魏》中,陈轸劝说昭阳退兵,而在游说中所讲的、著名的“画蛇添足”的寓言故事。
原文:
楚有祠者,赐其舍人卮酒。舍人相谓曰:‘数人饮之不足,一人饮之有余。请画地为蛇,先成者饮酒。’一人蛇先成,引酒且饮之,乃左手持卮,右手画蛇,曰:‘吾能为之足。’未成,人之蛇成,夺其卮曰:‘蛇固无足,子安能为之足?’遂饮其酒。为蛇足者,终亡其酒。”
译文:
楚国有个贵族祭过祖先,把一壶酒赐给门客。门客相顾商议:‘这酒,几个人喝不够,一个人享用却有余,让我们各在地上画一条蛇,先画成的请饮此酒。’有个门客率先完成,取过酒杯准备先喝,就左手持杯,右手又在地上画了起来,并说:‘我还可以为蛇添上足呢。’蛇足尚未画完,另一门客的蛇也画好了,于是夺过他手中的酒杯,说‘蛇本无脚,你怎能给它硬添上脚呢?’便喝了那酒。而画蛇脚的最终没有喝到酒。
卷九·齐策二
一 韩齐为与国章
韩齐为与国。张仪以秦、魏伐韩。齐王曰:“韩,吾与国也;秦伐之,吾将救之。”田臣思曰:“王之谋过矣,不如听之。子哙与子之国,百姓不戴,诸侯弗与。秦伐韩,楚、赵必救之,是天(下)以燕赐我也。。”王曰:“善。”乃许韩使者而遣之。
韩自以得交于齐,遂与秦战。楚、赵果遽起兵而救韩,齐因起兵攻燕,三十日而举燕国。
二 张仪事秦惠王章
张仪事秦惠王。惠王死,武王立。左右恶张仪,曰:“仪事先生不忠。”言未已,齐让又至。
张仪闻之,谓武王曰:“仪有愚计愿效之王。”王曰:“奈何?”曰:“为社稷计者,东方有大变,然后王可以多割地。今齐王臣憎(张)仪,仪之所在,必具兵而伐之。故仪愿乞不肖身而之梁,齐必即着并而伐之。齐、梁之兵连于城下,不能相去,王以其间伐韩,入三川,出兵函谷,而无伐以临周,祭器必出,挟天子,案图籍,此王业也。”王曰:“善。”乃具革车三十乘,纳之梁。
齐果举兵伐之。梁王大恐。张仪曰:“王勿患,请(令)[今]罢齐兵。”乃使其舍人冯喜之楚,藉使之齐。齐、楚之事已毕,因谓齐王[曰]:“王甚憎张仪,虽然,厚矣王之托仪于秦王也。”齐王曰:“寡人甚憎仪,仪之所在,必举兵伐之。何以‘托仪’也?”对曰:“乃王之‘托仪’也。仪之出秦(因)[固]与秦王纸币曰:‘为王计者,东方有大变,然后王可以多割地。齐王甚憎仪,仪之所在,必举兵伐之。故仪愿乞不肖身而之梁,齐必举兵伐梁。梁、齐之兵连于城下,不能去,王以其间伐韩,入三川,出兵函谷,而无伐,以临周,祭器必出,挟天子,案图籍,是王业也。’秦王以为然,与革车三十乘,而纳仪于梁。而果伐之,是王内自罢而伐与国,广邻敌以自临,而信仪于秦王也。此臣之所谓托仪也。”王曰:“善。”乃止。
三 犀首以梁为齐战于承匡而不胜章
犀首以梁为齐战于承匡而不胜。张仪谓梁王不用臣言以危国。梁王因相仪,仪以秦、梁之齐合横秦。
犀首欲败[之],谓卫君曰:“衍非有怨于仪也,值所以为国者不同耳。君必解衍。”卫君为告仪,仪许诺,因与之参坐于卫君之前。犀首跪行,为仪千秋之祝。明日张子行,犀首送之至于齐壃。
齐王闻之,怒于仪,曰:“衍也吾雠,而仪与之俱,是必与衍鬻吾国矣。”遂不听。
四 昭阳为楚伐魏章
昭阳为楚伐魏,覆军杀将得八城。移兵而攻齐。陈轸为齐王使,见昭阳,再拜贺战胜,起而问:“楚之法,覆军杀将,其官爵何也?”昭阳曰:“官为上柱国,爵为上执珪。”陈轸曰:“异贵于此者何也?”曰:“唯令尹耳。”陈轸曰:“令尹贵矣!王非置两令尹也,臣窃为公譬可也。楚有祠者,赐其舍人巵酒。舍人相谓曰:‘数人饮之不足,一人饮之有余。请画地为蛇,先成者饮酒。’一人蛇先成,因酒且饮之,乃左手持巵,右手画蛇,曰吾能为之足。’未成,一人之蛇成,夺其卮曰:‘蛇固无足,子安能为之足。’遂饮其酒。为蛇足者,终亡其酒。今君相楚而攻魏,破军杀将得八城,(不弱)[又移]兵,欲攻齐,齐畏公甚,公以是为名居足矣,官之上非可重也。战无不胜,而不知止者,身且死,爵且后归,犹为蛇足也。”昭合以为然,解军而去。
五 秦攻赵章
秦攻赵,赵令楼缓以五城求讲于秦,而与之伐齐。齐王恐,因使人以十城求讲于秦。楼子恐因以上党二十四县许秦王。
赵足之齐,谓齐王曰:“王欲秦、赵解乎?不如从合于赵,赵必倍秦。倍秦则齐无患矣。”
六 权之难章
权之难,齐、燕战。秦使魏冉之赵,出兵助燕击齐。
薛公使魏处之赵,谓李向曰:“君助燕击齐,齐必急。急必以地和于燕,而身与赵战矣。然则是君自为燕东兵,为燕取地也。故为君计者,不如按兵勿出。齐必缓,缓必复与燕战。战而胜,兵罢弊,赵可取唐、曲逆;战而不胜,命悬于赵。然则吾中立而割穷齐与疲燕也,两国之权,归于君矣。”
七 秦攻赵长平章
秦攻赵长平,齐、(楚)[燕]救之。秦计曰:“齐、(楚)[燕]救赵,亲,则将退兵;不亲,则且遂攻之。”
赵无以食,请粟于齐,而齐不听。(苏秦)[周子]谓齐王曰:“不如听之,以却秦兵,不听则秦兵不却,是秦之计中,而齐、燕之计过矣。且赵之于燕、齐,隐蔽也,[犹]齿之有唇也,唇亡则齿寒。今日亡赵,则明日及齐、(楚)[燕]矣。且夫救赵之务,宜若奉漏壅,沃焦釜。夫救赵,高义也;却秦兵,显名也。义救亡赵,威却强秦兵,不务为此,而务爱粟,则为国计者过矣。”
八 或谓齐王章
或谓齐王曰:“周、韩西有强秦,东有赵、魏。秦伐周、韩之西,赵、魏(不)[亦]伐周、韩,为割韩却周(害)也。及[割]韩却周(割)之[后],赵、魏亦不免与秦为患矣。今齐[应]秦伐赵、魏,则亦不(果)[异]于赵、魏之应秦而伐周、韩。(令)[今]齐入于秦而伐赵、魏,赵、魏亡之后,秦东面而伐齐,齐安得[于]救天下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