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intel各代所有cpu列表,关于Intel各代CPU列表,我们不得不从最早的8086开始。

admin admin 发表于2024-02-16 04:31:43 浏览21 评论0

抢沙发发表评论

本文目录一览:

关于Intel各代CPU列表,我们不得不从最早的8086开始。

关于Intel各代CPU列表,我们不得不从最早的8086开始。
8086:
Intel 8086是第一款x86架构处理器,于1978年推出。其主要用于IBM PC和兼容机,基于原始8086 CPU设计的所有后续处理器都被称为“x86”处理器。
8088:
8088是8086的重要降级版本,采用较小的外部数据总线和地址总线,以便更方便地集成到早期PC中。后来,在IBM PC运动中,它成为了事实上的标准CPU。
80286:
80286是Intel推出的第一代计算机芯片,采用32位CISC架构。由于具有内存保护和多任务功能,因此它对操作系统的发展做出了巨大贡献,为DOS和Windows等开发铺平了道路。
80386:
80386是一款早期的32位处理器,在1985年问世。
80486:
80486是Intel推出的,在X86处理器家族的历史上有着独特的地位,因为它在很大程度上推动了PC性能的飞跃。它的主要创新在于引入了内部高速缓存,为后来的CPU设计奠定了基础。
Pentium系列:
Pentium是一个英特尔CPU系列,从1993年推出第一款Pentium开始。这一系列一直享有极高的声誉,其中包括Pentium MMX、Pentium Pro和Pentium II等型号。这些处理器采用先进的架构和工艺,对早期多媒体计算机应用起到了非常重要的作用。
Pentium III系列:
Pentium III是从Pentium Pro发展而来的一种处理器,具有更快的时钟速度和更强大的多媒体能力。该系列包括各种主频的版本,为数字音频和视频应用提供了优化的计算性能。
Pentium 4系列:
Pentium 4是Intel于2000年上市的旗舰处理器,采用NetBurst架构,大大提高了时钟速度,并引入了超线程技术。然而,由于其高时钟速度导致功耗过大,随着时钟速度超过3GHz变得越来越困难,Pentium 4渐渐被替代。
Intel Core系列:
Intel Core系列是GS45芯片组的CPU核心,该芯片组有良好的散热性能和低功耗特性。从第一代核心到现在的第八代酷睿,该系列一直以卓越的性能和优秀的能耗表现而著称。
Intel Atom系列:
Atom是一款小型便携式处理器,功耗低、性能稳定,在便携设备和嵌入式系统中广泛应用。Atom系列旨在为用户提供全天候高效能耗比。
总结:
以上是Intel各代CPU列表的简要介绍。由最早的8086开始,到现在的Intel Core系列和Atom系列,Intel在全球范围内拥有巨大的市场份额。相信随着技术的进步和创新,未来的Intel CPU家族将会不断推陈出新、带给人类更多惊喜。

英特尔cpu都有哪些系列?

英特尔CPU截至到2019年5月5日总共有7个系列,具体如下:
1、酷睿(Core)系列,主要应用于管理 3D、高级视频和照片编辑,玩复杂游戏,享受高分辨率 4K 显示。
2、奔腾(PenTIum)系列,主要应用于借助功能丰富的处理器,加快便携式 2 合 1 电脑、笔记本电脑、台式机和一体机的速度。
3、赛扬(Celeron)系列,要应用于借助可靠的性能和高价值,支持基本的消费者应用程序、高清视频和音频以及网页浏览。
4、至强(Xeon)系列,主要应用于提供云计算,通过数据分析获得实时见解,提高数据中心生产力并轻松进行扩展。
5、安腾(Itanium)系列,主要应用于为任务关键型应用程序和工作负载带来突破性性能、可靠性、可扩展性和可用性。
6、凌动(Atom)系列,要应用于适用于移动设备和高能效服务器。在小型封装中获得强大的性能和超长电池续航时间。
7、Quark系列,主要应用于适用于物联网 (IoT) 设备。在小巧外形中获得低功耗、集成的安全性和可扩展架构。
扩展资料:
计算机的性能在很大程度上由CPU的性能决定,而CPU的性能主要体现在其运行程序的速度上。影响运行速度的性能指标包括CPU的工作频率、Cache容量、指令系统和逻辑结构等参数。
1、主频
主频也叫时钟频率,单位是兆赫(MHz)或千兆赫(GHz),用来表示CPU的运算、处理数据的速度。通常,主频越高,CPU处理数据的速度就越快。
CPU的主频=外频×倍频系数。主频和实际的运算速度存在一定的关系,但并不是一个简单的线性关系。所以,CPU的主频与CPU实际的运算能力是没有直接关系的,主频表示在CPU内数字脉冲信号震荡的速度。
在Intel的处理器产品中,也可以看到这样的例子:1 GHz Itanium芯片能够表现得差不多跟2.66 GHz至强(Xeon)/Opteron一样快,或是1.5 GHz Itanium 2大约跟4 GHz Xeon/Opteron一样快。CPU的运算速度还要看CPU的流水线、总线等各方面的性能指标。
2、外频
外频是CPU的基准频率,单位是MHz。CPU的外频决定着整块主板的运行速度。通俗地说,在台式机中,所说的超频,都是超CPU的外频(当然一般情况下,CPU的倍频都是被锁住的)相信这点是很好理解的。
但对于服务器CPU来讲,超频是绝对不允许的。前面说到CPU决定着主板的运行速度,两者是同步运行的,如果把服务器CPU超频了,改变了外频,会产生异步运行,(台式机很多主板都支持异步运行)这样会造成整个服务器系统的不稳定。
绝大部分电脑系统中外频与主板前端总线不是同步速度的,而外频与前端总线(FSB)频率又很容易被混为一谈。
参考资料来源:英特尔官网-处理器家族

intel三代cpu型号大全

一些常见型号:1、IntelCorei7系列:Corei7-3770K、Corei7-3770、Corei7-3770S、Corei7-3770T。2、IntelCorei5系列:Corei5-3570K、Corei5-3570、Corei5-3570S、Corei5-3570T。3、IntelCorei3系列:Corei3-3220、Corei3-3220T、Corei3-3240、Corei3-3240T。4、IntelPentium系列:PentiumG2130、PentiumG202、PentiumG2020T、PentiumG2030。

英特尔的CPU有哪些系列?

Intel旗下 赛扬(Celeron)——桌面低端 奔腾(Pentium)—— 桌面中端 酷睿 (Core)——桌面高端 至强(Xeon)——服务器中端 安腾(Itanium)——服务器高端 凌动(Atom) ——移动平台
现在市场的CPU有T系列、P系列、E系列、还有i3、i5、i7。
1,T系列双核本。包括奔腾双核和酷睿双核,2以下的,比如T2140,是奔腾双核。2以上,T5800、T9600,数字越大功能越强。当然还有,酷睿双核要比奔腾双核好,奔腾的时代已经过去了。
2,P系列,也是inter酷睿双核的升级版,旨在减少功耗。同数字的P要好于同数字的T,比如P8600好于T8600。
3,E系列,同T一样,是inter双核,也包括奔腾双核和酷睿双核,但是应用于台式机。
关于功能 i7>i5>i3>(P>T)
至于E,它是和P、T同一个时代的产物,主要看主频、缓存这些参数。
P系列:笔记本的CPU,性能强于T系列T系列:为笔记本CPU,大体为后边数字越大性能越强
Q系列:英特尔桌面平台最早推出的4核产品,不是原生4核心,相当于只是将两个 酷睿双核CPU封装在一起E系列:桌面平台CPU,由低端入门奔 腾E系列至酷睿E系列中高端都有
Q是指台式的45nm和65nm酷睿四核CPU E是指台式的65nm酷睿双核CPU(如E6300) 和台式的65nm的奔腾双核CPU(如E2160)
大体性能排列: 笔记本系列:I7>I3>P>T 桌面平台系列:I7>I5/I3>Q>E
拓展:
最新酷睿i3、i5、i7处理器的区别是什么?特点?好处?
Core i7 核心数 2个或4个 线程数 4个或8个 支持Turbo加速模式
Core i5 核心数 2个或4个 线程数 4个 支持Turbo加速模式
Core i3 核心数 2个或4个 线程数 4个 不支持Turbo加速模式

电脑CPU 发展史?

分为几个阶段:
第一阶段:
第1阶段(1971-1973年)是4位和8位低档微处理器时代,通常称为第1代,其典型产品是Intel4004和Intel8008微处理器和分别由它们组成的MCS-4和MCS-8微机。
英特尔在1971年11月15日向全球市场推出4004微处理器,4004 是英特尔第一款微处理器,为日后开发系统智能功能以及个人电脑奠定发展基础。
第二阶段:
第2阶段(1974—1977年)是8位中高档微处理器时代,通常称为第2代,其典型产品是Intel8080/8085、Motorola公司、Zilog公司的Z80等。它们的特点是采用NMOS工艺,集成度提高约4倍,运算速度提高约10~15倍(基本指令执行时间1~2μs)。
1974年,Intel推出8080处理器,并作为Altair个人电脑的运算核心,成为史上第一款下订单后制造的机种。Intel 8080晶体管数目约为6千颗。
第三阶段:
第3阶段(1978—1984年)是16位微处理器时代,通常称为第3代,其典型产品是Intel公司的8086/8088,Motorola公司的M68000,Zilog公司的Z8000等微处理器。
这一时期著名微机产品有IBM公司的个人计算机。1981年IBM公司推出的个人计算机采用8088CPU。紧接着1982年又推出了扩展型的个人计算机IBM PC/XT,对内存进行了扩充,并增加了一个硬磁盘驱动器。
80286(也被称为286)是英特尔首款能执行所有旧款处理器专属软件的处理器,这种软件相容性之后成为英特尔全系列微处理器的注册商标,在6年的销售期中,估计全球各地共安装了1500万部286个人电脑。
1984年,IBM公司推出了以80286处理器为核心组成的16位增强型个人计算机IBM PC/AT。由于IBM公司在发展个人计算机时采用 了技术开放的策略,使个人计算机风靡世界。
第四阶段:
第4阶段(1985—1992年)是32位微处理器时代,又称为第4代。其典型产品是Intel公司的80386/80486,Motorola公司的M69030/68040等。
微型计算机的功能已经达到甚至超过超级小型计算机,完全可以胜任多任务、多用户的作业。同期,其他一些微处理器生产厂商(如AMD、TEXAS等)也推出了80386/80486系列的芯片。
1989年,大家耳熟能详的80486芯片由英特尔推出。这款经过四年开发和3亿美元资金投入的芯片的伟大之处在于它首次实破了100万个晶体管的界限,集成了120万个晶体管,使用1微米的制造工艺。80486的时钟频率从25MHz逐步提高到33MHz、40MHz、50MHz。
第五阶段:
第5阶段(1993-2005年)是奔腾(pentium)系列微处理器时代,通常称为第5代。典型产品是Intel公司的奔腾系列芯片及与之兼容的AMD的K6、K7系列微处理器芯片。
第六阶段:
第6阶段(2005年至今)是酷睿(core)系列微处理器时代,通常称为第6代。“酷睿”是一款领先节能的新型微架构,设计的出发点是提供卓然出众的性能和能效,提高每瓦特性能,也就是所谓的能效比。
早期的酷睿是基于笔记本处理器的。 酷睿2:英文名称为Core 2 Duo,是英特尔在2006年推出的新一代基于Core微架构的产品体系统称。于2006年7月27日发布。酷睿2是一个跨平台的构架体系,包括服务器版、桌面版、移动版三大领域。
其中,服务器版的开发代号为Woodcrest,桌面版的开发代号为Conroe,移动版的开发代号为Merom。
酷睿2处理器的Core微架构是Intel的以色列设计团队在Yonah微架构基础之上改进而来的新一代英特尔架构。最显著的变化在于在各个关键部分进行强化。为了提高两个核心的内部数据交换效率采取共享式二级缓存设计,2个核心共享高达4MB的二级缓存。
扩展资料
中央处理器(CPU,Central Processing Unit)是一块超大规模的集成电路,是一台计算机的运算核心(Core)和控制核心( Control Unit)。它的功能主要是解释计算机指令以及处理计算机软件中的数据。
中央处理器主要包括运算器(算术逻辑运算单元,ALU,Arithmetic Logic Unit)和高速缓冲存储器(Cache)及实现它们之间联系的数据(Data)、控制及状态的总线(Bus)。它与内部存储器(Memory)和输入/输出(I/O)设备合称为电子计算机三大核心部件。
CPU的主要功能
1、处理指令
英文Processing instructions;这是指控制程序中指令的执行顺序。程序中的各指令之间是有严格顺序的,必须严格按程序规定的顺序执行,才能保证计算机系统工作的正确性。
2、执行操作
英文Perform an action;一条指令的功能往往是由计算机中的部件执行一系列的操作来实现的。CPU要根据指令的功能,产生相应的操作控制信号,发给相应的部件,从而控制这些部件按指令的要求进行动作。
3、控制时间
英文Control time;时间控制就是对各种操作实施时间上的定时。在一条指令的执行过程中,在什么时间做什么操作均应受到严格的控制。只有这样,计算机才能有条不紊地工作。
4、处理数据
即对数据进行算术运算和逻辑运算,或进行其他的信息处理。
其功能主要是解释计算机指令以及处理计算机软件中的数据, 并执行指令。在微型计算机中又称微处理器,计算机的所有操作都受CPU控制,CPU的性能指标直接决定了微机系统的性能指标。
CPU具有以下4个方面的基本功能:数据通信,资源共享,分布式处理,提供系统可靠性。运作原理可基本分为四个阶段:提取(Fetch)、解码(Decode)、执行(Execute)和写回(Writeback)。
5、物理结构
CPU包括运算逻辑部件、寄存器部件和控制部件等。
6、逻辑部件
英文Logic components;运算逻辑部件。可以执行定点或浮点算术运算操作、移位操作以及逻辑操作,也可执行地址运算和转换。
7、寄存器
寄存器部件,包括寄存器、专用寄存器和控制寄存器。 通用寄存器又可分定点数和浮点数两类,它们用来保存指令执行过程中临时存放的寄存器操作数和中间(或最终)的操作结果。 通用寄存器是中央处理器的重要部件之一。
8、控制部件
英文Control unit;控制部件,主要是负责对指令译码,并且发出为完成每条指令所要执行的各个操作的控制信号。
其结构有两种:一种是以微存储为核心的微程序控制方式;一种是以逻辑硬布线结构为主的控制方式。
微存储中保持微码,每一个微码对应于一个最基本的微操作,又称微指令;各条指令是由不同序列的微码组成,这种微码序列构成微程序。中央处理器在对指令译码以后,即发出一定时序的控制信号,按给定序列的顺序以微周期为节拍执行由这些微码确定的若干个微操作,即可完成某条指令的执行。
简单指令是由(3~5)个微操作组成,复杂指令则要由几十个微操作甚至几百个微操作组成。
CPU制造工艺的微米是指IC内电路与电路之间的距离。制造工艺的趋势是向密集度愈高的方向发展。密度愈高的IC电路设计,意味着在同样大小面积的IC中,可以拥有密度更高、功能更复杂的电路设计。
主要的180nm、130nm、90nm、65nm、45纳米、22nm,intel已经于2010年发布32纳米的制造工艺的酷睿i3/酷睿i5/酷睿i7系列并于2012年4月发布了22纳米酷睿i3/i5/i7系列。并且已有14nm产品的计划(据新闻报道14nm将于2013年下半年在笔记本处理器首发。)。
而AMD则表示、自己的产品将会直接跳过32nm工艺(2010年第三季度生产少许32nm产品、如Orochi、Llano)于2011年中期初发布28nm的产品(APU)。
TrinityAPU已在2012年10月2日正式发布,工艺仍然32nm,28nm工艺代号Kaveri反复推迟。2013年上市的28nm的Apu仅有平板与笔记本低端处理器,代号Kabini。而且鲜为人知,市场反应平常。
据可靠消息,2014年上半年可能有28nm的台式Apu发布,其gpu将采用GCN架构,与高端A卡同架构。
CPU依靠指令来自计算和控制系统,每款CPU在设计时就规定了一系列与其硬件电路相配合的指令系统。指令的强弱也是CPU的重要指标,指令集是提高微处理器效率的最有效工具之一。
从现阶段的主流体系结构讲,指令集可分为复杂指令集和精简指令集两部分(指令集共有四个种类)。
而从具体运用看,如Intel的MMX(Multi Media Extended,此为AMD猜测的全称,Intel并没有说明词源)、SSE、SSE2(Streaming-Single instruction multiple data-Extensions 2)、SSE3、SSE4系列和AMD的3DNow!等都是CPU的扩展指令集,分别增强了CPU的多媒体、图形图象和Internet等的处理能力。
通常会把CPU的扩展指令集称为”CPU的指令集”。SSE3指令集也是规模最小的指令集,此前MMX包含有57条命令,SSE包含有50条命令,SSE2包含有144条命令,SSE3包含有13条命令。
参考资料:百度百科 CPU的功能
电脑CPU 发展史分为几个阶段:
1、第1阶段(1971-1973年)是4位和8位低档微处理器时代,通常称为第1代,其典型产品是Intel4004和Intel8008微处理器和分别由它们组成的MCS-4和MCS-8微机。
英特尔在1971年11月15日向全球市场推出4004微处理器,4004 是英特尔第一款微处理器,为日后开发系统智能功能以及个人电脑奠定发展基础。
2、第2阶段(1974—1977年)是8位中高档微处理器时代,通常称为第2代,其典型产品是Intel8080/8085、Motorola公司、Zilog公司的Z80等。它们的特点是采用NMOS工艺,集成度提高约4倍,运算速度提高约10~15倍(基本指令执行时间1~2μs)。
1974年,Intel推出8080处理器,并作为Altair个人电脑的运算核心,成为史上第一款下订单后制造的机种。Intel 8080晶体管数目约为6千颗。
3、第3阶段(1978—1984年)是16位微处理器时代,通常称为第3代,其典型产品是Intel公司的8086/8088,Motorola公司的M68000,Zilog公司的Z8000等微处理器。
这一时期著名微机产品有IBM公司的个人计算机。1981年IBM公司推出的个人计算机采用8088CPU。紧接着1982年又推出了扩展型的个人计算机IBM PC/XT,对内存进行了扩充,并增加了一个硬磁盘驱动器。
80286(也被称为286)是英特尔首款能执行所有旧款处理器专属软件的处理器,这种软件相容性之后成为英特尔全系列微处理器的注册商标,在6年的销售期中,估计全球各地共安装了1500万部286个人电脑。
1984年,IBM公司推出了以80286处理器为核心组成的16位增强型个人计算机IBM PC/AT。由于IBM公司在发展个人计算机时采用 了技术开放的策略,使个人计算机风靡世界。
4、第4阶段(1985—1992年)是32位微处理器时代,又称为第4代。其典型产品是Intel公司的80386/80486,Motorola公司的M69030/68040等。
微型计算机的功能已经达到甚至超过超级小型计算机,完全可以胜任多任务、多用户的作业。同期,其他一些微处理器生产厂商(如AMD、TEXAS等)也推出了80386/80486系列的芯片。
1989年,大家耳熟能详的80486芯片由英特尔推出。这款经过四年开发和3亿美元资金投入的芯片的伟大之处在于它首次实破了100万个晶体管的界限,集成了120万个晶体管,使用1微米的制造工艺。80486的时钟频率从25MHz逐步提高到33MHz、40MHz、50MHz。
5、第5阶段(1993-2005年)是奔腾(pentium)系列微处理器时代,通常称为第5代。典型产品是Intel公司的奔腾系列芯片及与之兼容的AMD的K6、K7系列微处理器芯片。
6、第6阶段(2005年至今)是酷睿(core)系列微处理器时代,通常称为第6代。“酷睿”是一款领先节能的新型微架构,设计的出发点是提供卓然出众的性能和能效,提高每瓦特性能,也就是所谓的能效比。早期的酷睿是基于笔记本处理器的。
酷睿2处理器的Core微架构是Intel的以色列设计团队在Yonah微架构基础之上改进而来的新一代英特尔架构。最显著的变化在于在各个关键部分进行强化。为了提高两个核心的内部数据交换效率采取共享式二级缓存设计,2个核心共享高达4MB的二级缓存。
扩展资料:
CPU发展史简单来说就是Intel公司的发展历史。CPU从最初发展至今已经有四十多年的历史了,这期间,按照其处理信息的字长,CPU可以分为:四位微处理器、八位微处理器、十六位微处理器、三十二位微处理器以及六十四位微处理器等等。
电脑CPU,也叫做中央处理器,CPU发展史简单来说就是Intel公司的发展历史。
CPU从最初发展已经有四十多年的历史了,这期间,按照其处理信息的字长,CPU可以分为:四位微处理器、八位微处理器、十六位微处理器、三十二位微处理器以及六十四位微处理器等等。
1971 年,Intel 推出了世界上第一款微处理器 4004,它是一个包含了2300个晶体管的4位CPU。
1978年,Intel公司首次生产出16位的微处理器命名为i8086。
1978年,Intel还推出了具有 16 位数据通道、内存寻址能力为 1MB、最大运行速度 8MHz 的8086。
1979年,Intel公司推出了8088芯片,它是第一块成功用于个人电脑的CPU。
1981年8088芯片首次用于IBM PC机中,开创了全新的微机时代。
1982年,Intel推出80286芯片,它比8086和8088都有了飞跃的发展,进而使得以后的 PC 机不得不一直兼容于PC XT/AT。
1985年Intel推出了80386芯片,它X86系列中的第一种32位微处理器,而且制造工艺也有了很大的进步。
1989 年,80486 横空出世,它第一次使晶体管集成数达到了 120 万个,并且在一个时钟周期内能执行 2 条指令。
进入新世纪以来,CPU进入了更高速发展的时代,仍然是Intel跟AMD公司在 两雄争霸,它们分别推出了Pentium4、Tualatin核心Pentium III和Celeron,Tunderbird核心Athlon、AthlonXP和Duron等处理器,竞争日益激烈。
扩展资料:
电脑CPU的发展历史,其实是它的性能不断演化增强的过程。
CPU主要的性能指标有:
1、主频即CPU的时钟频率(CPU Clock Speed)。一般说来,主频越高,CPU的速度越快。由于内部结构不同,并非所有的时钟频率相同的CPU的性能都一样。
2、内存总线速度(Memory-Bus Speed) 指CPU与二级(L2)高速缓存和内存之间的通信速度。
3、扩展总线速度(Expansion-Bus Speed) 指安装在微机系统上的局部总线如VESA或PCI总线接口卡的工作速度。
4、工作电压(Supply Voltage) 指CPU正常工作所需的电压。早期CPU的工作电压一般是5V,随着CPU主频提高,CPU工作电压有逐步下降的趋势,以解决发热过高的问题。
参考资料:
电脑CPU百度百科
CPU发展史 百度百科
1971 年,Intel 推出了世界上第一款微处理器 4004,它是一个包含了2300个晶体管的4位CPU。
1978年,Intel公司首次生产出16位的微处理器命名为i8086,同时还生产出与之相配合的数学协处理器i8087。
1978年,Intel还推出了具有 16 位数据通道、内存寻址能力为 1MB、最大运行速度 8MHz 的8086, 并根据外设的需求推出了外部总线为 8 位的 8088, 从而有了 IBM 的 XT 机。
1979年,Intel公司推出了8088芯片,它是第一块成功用于个人电脑的CPU。它仍旧是属于16位微处理器,内含29000个晶体管,时钟频率为4.77MHz,地址总线为20位,寻址范围仅仅是1MB内存。
1981年8088芯片首次用于IBM PC机中,开创了全新的微机时代。
1982年,Intel推出80286芯片,它比8086和8088都有了飞跃的发展,虽然它仍旧是16位结构,但在CPU的内部集成了13.4万个晶体管,时钟频率由最初的6MHz逐步提高到20MHz。
1985年Intel推出了80386芯片,它X86系列中的第一种32位微处理器,而且制造工艺也有了很大的进步。80386内部内含27.5万个晶体管,时钟频率从12.5MHz发展到33MHz。
1989 年,80486 横空出世,它第一次使晶体管集成数达到了 120 万个,并且在一个时钟周期内能执行 2 条指令。
2004 奔四处理器开始占据市场的主流地位。
2006 AMD 速龙64*2处理器占主流地位。
2007年 酷睿四核第一次出现在市场上。
2008年intel诞生720与820处理器。
2010年 I3与I5处理器诞生。
2010年9月 全世界尚未发布的消息,amd六核已经开始供应。
2011年 I7 980X处理器即将退市。
2013年Intel在IvyBridge发布后仅一年发布了新的Haswell架构。
2015年Intel发布了下一代产品Skylake架构。
扩展资料:
cpu的发展现状:
据中科院计算所介绍,“十一五”计划期间,中科院计算所将研制多核的龙芯3 号,可用来研制生产高性能的计算机和服务器,进一步缩小与国外先进水平的差距。现在龙芯系列研发和推广的重点依然是龙芯2 号产品。
与此同时也末放弃龙芯1号和3 号的继续研发,龙芯家族的各号产品嵌入式系统(龙芯1号)、PC 机(龙芯2 号)和服务器(龙芯3 号)研发将齐头并进。面对中国这个潜力广阔的大市场,龙芯还有很长的一段路要走。
合理地找准市场地位,如何发挥其产品的技术优势并加大应用推广的力度,是目前龙芯处理所需要做的。目前单核心处理器已经走到尽头,在国外双核心被Intel 和AMD 确定为下步发展项目。
双核处理器的应用环境已经颇为成熟,大多数操作系统已经支持并行处理,许多新或即将发布的应用软件都对并行技术提供了支持,双核处理器一旦上市,系统性能的提升将能得到迅速的提升,整个软件市场其实已经为多核心处理器架构提供了充分的准备。
在单一处理器上安置两个或更多强大的计算核心的创举开拓了一个全新的充满可能性的世界。多核心处理器可以为战胜今天的处理器设计挑战提供一种立竿见影、经济有效的技术———降低随着单核心处理器的频率(即“时钟速度”)的不断上升而增高的热量和功耗。
Intel 酷睿i7 2600K(盒)采用全新的32nm制程,基于四核八线程设计,默认主频为3.4GHz,在第二代睿频技术的支持下,可以最高自动超频至3.8GHz,此外,它还是不锁倍频的“K”系列处理器,可以轻松提升处理器的倍频来实现更高频率。
拥有1MB二级缓存和高达8MB的L3高速智能缓存,另外,Intel 酷睿i7 2600K(盒)内部还融合了采用32nm制程的HD Graphics 3000显示核心,默认频率为850MHz,根据负载情况可以动态调至最高1350MHz。
参考资料:百度百科-cpu发展史
 世界上第一款微处理器——4004的诞生到现在已有三十多年了。在这三十多年里,它一直按照业界无人不知的“摩乐定律”发展。目前其运算速度已达到了GHz级。 但是它今天的辉煌是怎么得来的呢?在这个过程中它历经了什么磨练呢?下面我们就以“4004”开始我们的CPU之旅吧!
一、天之骄子,应运而生
  1971年,世界上第一款微处理器应运而生。它的母亲就是现今IT界的龙头老大英特尔公司(Intel)。4004是它的母亲赋予这位新生儿的名字。但是其中仅集成2300个晶体管,功能相当有限,而且速度也很慢。因此,蓝色巨人IBM及大部分商业用户不屑一顾。不管怎样,它都算得上是划时代的产品。它的母亲也因此与微处理器结下了不解之缘……
二、和平年代,新生儿的摇篮
  1978年,Intel公司再次领导潮流,首次生产出16位的微处理器,并命名为i8086,同时还生产出与之相配合的数学协理器i8087,这两种芯片使用相互兼容的指令集,但在i8087指令集中增加了一些专门用于对数、指数和三角函数等数学计算指令。由于这些指令集应用于i8086和i8087,所以人们也把这些指令集统一称之为X86指令集。虽然以后Intel又陆续生产出第二代、第三代等(286、386、486等)更先进和更快的新型CPU,但都仍然兼容原来的X86指令,而且Intel在后的CPU的命名上沿用了原先的X86序列。
  就在Intel不断发展壮大时,AMD及Cyrix也看上CPU这个潜力无穷的市场,并先后加入到芯片研发生产行列,并将其产品同样命名为386、486。由于它们的产品性能优异,且价格低廉,很快就抢占了Intel的半璧江山。其中AMD更是成为Intel在业界的日后的“死对头”。
三、硝烟四起,时势造英雄
 1、大战前夕的小插曲
  继承着80486大获成功的东风,赚翻了几倍资金的INTEL在1993年推出了全新一代的高性能处理器——奔腾。由于CPU市场的竞争越来越趋向于激烈化,INTEL觉得不能再让AMD和其他公司用同样的名字来抢自己的饭碗了,于是提出了商标注册,由于在美国的法律里面是不能用阿拉伯数字注册的,于是INTEL玩了个花样,用拉丁文去注册商标。奔腾在拉丁文里面就是“五”的意思了。INTEL公司还替它起了一个相当好听的中文名字——奔腾。
  至于AMD方面,也相应地推出了K5系列。它的频率一共有六种:75/90/100/120/133/166,内部总线的频率和奔腾差不多,都是60或者66MHz,虽然它在浮点 运算方面比不上奔腾,但是由于K5系列CPU都内置了24KB的一级缓存,比奔腾内置的16KB多出了一半,因此在整数运算和系统整体性能方面甚至要高于同频率的奔腾。即便如此,因为k5系列的 交付日期一再后拖,AMD公司在“586”级别的竞争中最终还是败给了INTEL。
 2、乘胜追击,霸占皇座
  初步占据了一部分CPU市场的Intel并没有停下自己的肢步,在其他公司正在不断追赶自己的奔腾之时,又在1996年推出了最新一代的第六代X86系列CPU——奔腾 Pro。1996年底,Intel又推出了Pentium MMX(多能奔腾)处理器。1997年5月,Intel推出了影响力最大的Pentium ⅡCPU——集Pentimu Pro 精华与MMX技术完美结合之典范。为了占领低端市场,Intel于1998年推出Celeron 处理器。在高端的、基于RISC的工作站和服务器上,于98与99年间,Intel公司推出了新一款Pentium ⅡXeon (至强处理器)。99年初,Intel推出了新一代处理器PentiumⅢ。同年10月,又推出了新制程的PentiumⅢ。
  在众多产品中,奔腾 Pro由于价格过于昂贵,只能充当市场中的一颗流星,稍纵即逝,并未为Intel带来什么优势。而真正作用非凡的是其改良版——Pentium MMX(多能奔腾)处理器。而PentiumⅢ更是这Intel创造了世纪末的辉煌。一次又一次的胜利使Intel登上了处理器市场的皇座。
  至于AMD方面也不甘示弱。继1995年推出了K5系列。1997年4月,AMD推出了自己研制的新产品K6。98及99年AMD先后推了出了K6的后续版本——K6Ⅱ及K6Ⅲ。而K7则是99年6月AMD公司为迎击Pentium而推出的首款SlotA架构CPU,并命名为Athlon。这都对Intel构成一定的威胁,K6Ⅱ性能更是全面超过Intel的同等产品,而价格却相当合理,使AMD扬眉吐气。
 3、新世纪之战
  进入新世纪以来,CPU进入了更高速发展的时代,以往可望而不可及的1Ghz大关被轻松突破了,在市场分布方面,仍然是Intel跟AMD公司在两雄争霸,它们分别推出了Pentium4、Tualatin核心Pentium Ⅱ和Celeron、Tunderbird核心Athlon、AthlonXP和Duron等处理器,竞争日益激烈。而这些产品都是我们耳熟能详的
cpu的发展史可分为以下25个阶段
1、1971年:4004
2、1972年:8008
3、1974年:8080
4、1978年:8086-8088
5、1982年:80286
6、1985年:80386
7、Intel RapidCAD 被遗忘的微处理器
8、1989年:80486
9、1994年3月10日:Intel Pentium中央处理器芯片
10、1996年:Intel Pentium Pro
11、1997年1月:Intel Pentium MMX
12、1997年:Intel Pentium Overdrive
13、1997-1998年:Pentium II
14、Pentium II Celeron处理器
15、1999年:Intel Pentium III
17、2000年:Intel Pentium IV
18、2002-2004年:超线程P4处理器
19、P4处理器3.06GHz
20、P4处理器至尊版3.20GHz20.2005-2006年:双核处器
21、英特尔奔腾D处理器
21、英特尔酷睿2双核处理器
22、2011年:重新确定处理器产品架构
23、2012年:发布纳米工艺
24、和第三代处理器
25、2014年:首发桌面48核心16线程处理器
扩展资料进入新世纪以来,CPU进入了更高速发展的时代,以往可望而不可及的1Ghz大关被轻松突破了,分别推出了Pentium4、Tualatin核心Pentium III和Celeron,Tunderbird核心Athlon、AthlonXP和Duron等处理器,竞争日益激烈。
CPU发展史的重大突破:
2004 奔四、2006 AMD 速龙64*2、下半年英特尔四核 至强、07年 酷睿四核、08年 I7诞生 720 820、之后I7和酷睿陆续向下发展、10年 I3 I5 诞生、11年 I7 980X即将退市。
参考资料:百度百科-cpu发展史

酷睿i5一共有多少代?详解i5处理器的发展历程

作为Intel i系列处理器家族的中端产品线,i5系列以平衡的性能表现和相对亲民的价格成为了很多消费者的首选。但是,i5系列处理器一共有多少代呢?下面我们来详细解答。
第一代i5处理器
i5处理器的第一代共推出两款处理器,分别是在2010年1月发布的i5-750和i5-660,这两款处理器采用的是45纳米的加工工艺,拥有4个核心和8个线程,主频分别为2.66GHz和3.33GHz,虽然不如i7处理器那般强悍,但仍然可以应对大部分通用办公等运算需求,受到了市场的广泛认可。
第二代i5处理器
i5处理器的第二代于2011年1月发布,依旧采用45纳米工艺,但是加入了英特尔超线程技术,i5处理器也可以拥有4个虚拟核心,提高了多任务处理能力。最强的型号为i5-2500K,主频为3.3GHz,还可以自由超频,成为DIY玩家最钟爱的处理器之一。
第三代i5处理器
第三代i5处理器发布于2012年4月,采用了更先进的22纳米Ivy Bridge架构,功耗更低、处理能力更强。此时i5处理器已经成为普及型CPU市场的主流,i5-3570K等处理器得到广泛认可。除了性能提升外,Intel还加入了内置USB3.0、PCI-E Gen3和Intel快速同步视频技术。
第四代i5处理器
第四代i5处理器是Haswell架构,也是Intel首款全面采用14nm架构的处理器,能够达到更出色的能耗表现,并支持多显卡技术,大大提高了游戏和图形处理的性能。其中i5-4670K的主频为3.4GHz,而i5-4690K的主频则为3.5GHz。除此之外,还增加了新的指令集,减小了配套主板的功耗和价格。
第五代i5处理器
在2015年6月,Intel发布了全新的Broadwell处理器架构,i5处理器的最高型号是i5-5675C,具备更高的能效表现和显著的图形处理性能。这一代i5处理器在显卡性能上有了大幅度提升,且加入了新的语音识别功能。
第六代i5处理器
Skylake架构是第六代i5处理器的代表,该架构主要强调了处理器与GPU之间互动的最佳性能,支持突破性的技术特色,目前主流型号有i5-6600K和i5-6500等。
第七代i5处理器
KabyLake是今天市场上的主流i5处理器,与Skylake相比,Kaby Lake架构做了小幅度的调整,以提升处理器性能和效率。现在最受欢迎的型号是i5-7600K和i5-7500。
第八代i5处理器
Coffee Lake是最新的i5处理器代表,这一代处理器采用14nm+工艺,虽然和过去架构没有大的变化,但仍然能够获得更强大的性能和较低的功耗表现,目前较受欢迎的型号是i5-8600K和i5-8400等等。
总结:i5处理器系列虽然历经多年的发展,但每一代处理器都配备更出色的性能表现和功能特性。而不同的处理器系列可以为不同的应用场景和需求提供更适合的解决方案,相信未来也会有更多更新更强悍的i5推出。

英特尔cpu型号大全

英特尔cpu型号大全:
1、英特尔酷睿i7-6700
英特尔酷睿i7-6700处理器,默认主频为3、4GHz,最高睿频为4、0ghz,四核八线程,8MB三级缓存,采用14nm生产工艺。e799bee5baa6e997aee7ad94e58685e5aeb931333431353365,热设计功耗(TDP)为65W。英特尔酷睿i7-6700处理器内置英特尔酷睿显卡530。采用LGA1151接口。
2、英特尔酷睿i5-6500
英特尔酷睿i5-6500处理器,默认主频为3、2ghz,最大睿频为3、6ghz,四核四线程,6MB三级缓存,采用14nm制造工艺,热设计功耗(TDP)为65W。英特尔酷睿i56500处理器内置英特尔酷睿显卡530。采用LGA1151接口。
3、英特尔奔腾G4560
英特尔奔腾G4560处理器,主频3、5GHz,双核四线程,3MB三级缓存,14nm制造工艺,热设计功耗(TDP)54W,LGA1151接口。
4、英特尔酷睿i7-8700
英特尔酷睿i7-8700处理器,默认主频3、2ghz,最高睿频4、6ghz,六核心十二线程,12MB三级缓存,采用14nm制造工艺,热设计功耗(TDP)65W,采用LGA1151接口。
cpu选择:
1、主频上:
主频对CPU的运算效率影响较大。同架构下,主频越高,CPU性能越好。较新的CPU大多具备睿频功能,能够自适应的进行超频、降频操作,在比对参数的时候,不仅仅要看CPU的基础频率,也要看CPU的睿频频率。
2、核心数上:
核心数可以直观反映出CPU的整体规模。通常来讲,同架构下,核心数越多,CPU性能越好。但核心数的优势并非绝对的,但对于老旧的FX系列CPU,由于架构原因,只能将两个核心当作一个核心,性能也受到一定影响。
3、缓存上:
缓存是直接集成于CPU上的存储区,速度和延迟远远高于内存与硬盘。通常缓存越大,CPU性能越好。
CPU缓存往往分多级,许多集成GPU的CPU受制于规模,会取消三级缓存,限制CPU性能的发挥。

英特尔cpu型号大全有哪些

以下是英特尔CPU型号大全的主要系列:
1. 英特尔至强(Xeon)系列:专为服务器和工作站而设计,包括 E3、E5、E7 等多个型号。
2. 英特尔酷睿(Core)系列:面向消费市场,包括 i3、i5、i7、i9 和 m3、m5、m7、Y 等多个型号。
3. 英特尔赛扬(Celeron)系列:面向轻度应用的低端处理器,包括 G、N 和 J 等多个型号。
4. 英特尔奔腾(Pentium)系列:较高性能的低端处理器,包括 Gold 和 Silver 等多个型号。
5. 英特尔Quark系列:面向物联网和嵌入式系统的低功耗处理器。
除此之外,英特尔还生产了一些其他系列的处理器,如ATOM、Itanium等。
需要注意的是,每个系列下面又细分为不同的型号和代号,例如“英特尔酷睿i7-11700K”中的“11700K”就是型号,而每个型号都对应一个具体的代号,如这款处理器的代号是“Rocket Lake-S”。
intel的针脚有,LGA478,LGA775(已经全部淘汰)LGA1156,LGA1136,LGA1155(已经全部停产)LGA1150 (还在大规模使用)LGA2011 (也在大规模使用,不过对应的是高档的CPU系列)LGA1151 (后期的skylake架构,还么有商用)LGA1170 (一般运用在低功耗平台的奔腾Jxxx系列的CPU,型号很偏门)至于分代,只有酷睿I系列有严格的分代方式,和针脚并有绝对的关系酷睿I系列里LGA1156,LGA1366是一代产品(LGA1156是I3,I5一代采用的针脚, LGA1366是I7一代采用的针脚)酷睿I系列里LGA1155对应的是二三两代酷睿I系列里面LGA1150对应的而是四代型号
目前市场上有I3,I5,I7这三种型号的;i3强在单核运算,i5相对於i3强在多核运算,i7单核运算稍逊於i3,但是多核运算明显比i5强很多
酷睿型号天梯图
自己查,不解释
英特尔cpu型号大全有:
赛扬双核 e1200 e1400
奔腾双核 e2140 e2160 e2180 e2200 e2210 e2220
赛扬双核 e3200 e3400
奔腾双核e5200 e5300 e5400
奔腾双核 e6300 e6500k e6700
酷睿2双核 e8200 e8300 e8400 e8500 e8600 e8700
四核有 q8200 q8300 q8400 q8500 q9400 q9500 q9650 q9700
基本参数
品牌 :Intel/英特尔
型号 :酷睿 i3 4130T
颜色 :蓝色
适用类型:台式
包装形式: 原包
详细参数
核心代号:Haswell
CPU插槽类型 :LGA 1150
CPU主频范围 :2.8GHz-3.0GHz
核心数量 :双核心
制程工艺 :22纳米
耗电功率 : 35W
以上内容参考 百度百科——英特尔CPU

Inter CPU系列发展史

1971年:4004微处理器   4004处理器是英特尔的第一款微处理器。这一突破性的重大发明不仅成为Busicom计算器强劲的动力之源,更打开了让机器设备象个人电脑一样可嵌入智能的未来之路。   1972年:8008微处理器   8008处理器拥有相当于4004处理器两倍的处理能力。《无线电电子学》 杂志1974年的一篇文章曾提及一种采用了8008处理器的设备 Mark-8,它是首批为家用目的而制造的电脑之一——不过按照今天的标准,Mark-8既难于制造组装,又不容易维护操作。   1974年:8080微处理器   世界上第一台个人电脑 Altair 采用了8080处理器作为大脑——据称 “Altair” 出自电视剧 《星际迷航 Star Trek》,是片中企业号飞船的目标地之一。电脑爱好者们花395美元就能购买一台 Altair。仅短短几个月时间,这种电脑就销售出了好几万台,创下历史上首次个人电脑延期交货的纪录   1978年:8086-8088微处理器   英特尔与IBM 新个人电脑部门所进行的一次关键交易使8088处理器成为了IBM 新型主打产品IBM PC的大脑。8088的大获成功使英特尔步入全球企业500强的行列,并被 《财富》 杂志评为“70 年代最成功企业”之一。   1982年:286微处理器   英特尔286最初的名称为80286,是英特尔第一款能够运行所有为其前代产品编写的软件的处理器。这种强大的软件兼容性亦成为英特尔微处理器家族的重要特点之一。在该产品发布后的6年里,全世界共生产了大约1500万台采用286处理器的个人电脑。   1985年:英特386?6?4 微处理器   英特尔386?6?4 微处理器拥有275,000个晶体管,是早期4004处理器的100多倍。该处理器是一款32位芯片,具有多任务处理能力,也就是说它可以同时运行多种程序。
你要多复杂的? 还是超简单的
奔腾 1 2 3 4代
酷睿 E 系列
然后现在的i系列 1 2 3 4 4+ 4代
微处理器发展史:
1971年:4004微处理器
1972年:8008微处理器
1974年:8080微处理器
1978年:8086-8088微处理器
1982年:286微处理器
1985年:英特386微处理器
1989年:英特尔486 DX CPU微处理器
1993年:英特尔奔腾(Pentium)处理器
1995年:英特尔高能奔腾(Pentium Pro)处理器
1997年:英特尔奔腾II(Pentium II)处理器
1998年:英特尔奔腾II至强(Xeon)处理器
1999年:英特尔赛扬(Celeron)处理器
1999年:英特尔奔腾III(Pentium III)处理器
1999年:英特尔奔腾III至强(Pentium III Xeon)处理器
2000年:英特尔奔腾4(Pentium 4)处理器
2001年:英特尔至强(Xeon)处理器
2001年:英特尔安腾(Itanium)处理器
2002年:英特尔安腾2处理器(Itanium2) Intel Pentium 4 /Hyper Threading处理器
2003年:英特尔奔腾M(Pentium M)/赛扬 M (Celeron M)处理器
2005年:Intel Pentium D 处理器
2005年:Intel Core处理器
2006年:IntelCore2 (酷睿2,俗称“扣肉”)/ 赛扬Duo 处理器
2007年:Intel四核心服务器用处理器
2007年:Intel QX9770四核至强45nm处理器
2008年:Intel Atom凌动处理器
2008年11月17日:英特尔发布core i7处理器